羅智剛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為主題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對古代的成功經驗,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教訓和警示。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這些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新華網14日)
中央政治局的每次集體學習都會受到境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解讀出眾多精彩的信息、獲取各種有益的啟示。這次集體學習的內容相對“清晰明朗”,但信息量很大、蘊含很豐富,對未來國家治理方略、發展思路都將產生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禮法合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加重視綿延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治國理政智慧的吸取,推出的各項策略與展現的各種擔當,也展示了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理念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寬廣視野。
“禮法合治”,必將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禮”源于儒家,“法”出自法家!叭宸ǘ窢帯笔侵袊糯沃刃蚍浅ur明的一條主要線索,而“禮法合治”恰又是中國歷朝歷代鼎盛時期的政治典范。這種中國傳統政治哲學關系,被許多歷史研究者所忽略,至少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筆者在此首次拋出此觀點,供更多專家學者參考研究,既研究過去、探尋規律,更立足當前、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
儒家的“禮”講究“自我修養”的過程,法家的“法”則堅持“嚴刑峻法”才是出路。秦國在七國爭雄中奪魁反映出法家的勝利。但是,短命的秦朝也說明,只依靠刑罰和威權雖能在短時間內使一個國家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卻難以獲得一種持續性發展的動力。因此,“禮法合治”既是歷史經驗的一種總結,也是一種理論上的完善。
在禮法關系上,漢王朝中葉達到了“合治”境界,最終使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奠定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萬代的自信。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以陰陽關系來處理教化和懲罰的主次關系。在具體的法律體系建構上,援引儒家經典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既強化了經典與生活的關聯,也使法律事務不斷納入儒家的領地。這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得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禮法合治”,恰正切合今天的中國。15年前,江澤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國”,讓中國有了平穩而長足的發展;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重典治腐,堅決鏟除貪腐、整頓吏治,收獲頗豐。下一步怎么走?以后怎么辦?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就是最佳選擇。這是一種思路、一種理念、一種哲學,把中國優秀的政治歷史文化積淀與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學說有機的結合,探尋一條屬于自己的正確道路。是中央領導集體的英明決策,也是華夏兒女的福音。
作為青少年,作為年輕干部,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從一開始就應該學習歷史、尊重歷史,遵循“禮與法”,認認真真地扣好人生第一顆紐扣,才能傳承延續、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