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部
2014年07月09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手握公權力的領導干部而言,科學思維不僅是認識世界、分析問題、做出決策的基本方法,更是充實心靈、塑造品格、堅定信念的精神資源
微信悄然流行,改變即時通信格局;智能手機異軍突起,讓移動互聯更加精彩;嫦娥攜玉兔登月,激發人們對天上宮闕的無盡遐思……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科學以如此貼近生活的姿態,深刻地影響著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走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高舉“德先生”“賽先生”的思想啟蒙大旗,自從現代科學隨著西風東漸傳入中國,我們就對科學技術飽含熱情。猶記毛澤東同志信心滿懷:“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及至今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一些領導干部仍心存疑慮:專業的科學知識,與日常工作究竟有何關聯?領導干部真的需要懂點科學嗎?
的確,落實民生政策、改善基層治理、疏導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乍一看都無需太多現代科技的專業知識。于是乎,在一些人那里,科學變成了“物”的哲學,而社會管理者則只是致力于“人”的學問。這種直線式的思維、功利化的視角,看似有理有據,實則謬以千里。
從轉基因食品到環境安全,從“垃圾場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鄰避效應,到對二甲苯(PX)化工項目輾轉各地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現代社會的很多矛盾都與專業性的科學問題產生關聯。就拿屢屢發生的對二甲苯項目沖突來說,信息公開不足、官民互動缺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科學常識匱乏、科普工作不夠也是重要背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領導干部如果不具備充足的科學知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何最終獲得信任、求得共識?
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科學確有其專業邊界,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科學又豈受范圍限制?尤其對手握公權力的領導干部而言,科學思維不僅是認識世界、分析問題、做出決策的基本方法,更是充實心靈、塑造品格、堅定信念的精神資源。一些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迷信,不問蒼生問鬼神,癡迷于燒香拜佛,熱衷于堪輿風水,被王林之類“大師”弄得迷迷糊糊、神魂顛倒,導致信仰失墜、信念動搖、道德滑坡,不能不說與缺少科學思維大有干系。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這個“科技改變世界”的時代,學習科學知識、錘煉科學思維,是領導干部的基本素養。懂點環境知識,應對“環境敏感期”的挑戰就能多一份從容不迫、少一點慌不擇路;關注技術前沿,促進創新驅動、推動轉型升級就會更具前瞻性和預見性;把科學思維融入工作流程,就會多一些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少一些拍腦袋的隨意、一言堂的傲慢,從而切實提高科學執政和科學決策的水平。事實上,掌握科學知識,也是回歸常識、敬畏自然的過程;運用科學思維,也會體現為尊重程序、遵守制度。而這,不正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嗎?
更應看到,科學也是一種社會文化。我們常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但如果社會的管理者對科學一竅不通,整個社會也不能形成尊重科學的心理基礎,那么學有專攻的專業人士如何獨善其身,科技創新又如何能破浪前行?“黨是全社會的表率,領導干部又是全黨的表率”,領導干部帶頭尊重科學、學習科學,就能將科學精神遍灑社會,在全社會涵養學習科學知識、崇尚科學精神、錘煉科學思維的文化土壤——只有這樣的土壤,才能孕育科技創新的興旺生長。
“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馬克思曾這樣慨嘆科學技術的偉力。回望歷史,正是科學開辟了整個世界的現代化藍海,開啟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今天,在改革攻堅的深水區,我們闖關奪隘不能沒有科學知識,更不能缺少科學思維,學科學、用科學,正該成為領導干部的基本素養。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9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