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錄
“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 ”近日中央一位領導同志在談到干部要敢于擔當時,特地引用了這句古語。為官避事平生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的當下,這句古語不僅是對民主生活會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環節的要求,更是直指不敢向“好人主義”說不的不健康風氣。
提起好人,人皆贊之。但如果在好人后面加上“主義”二字,味道和性質就變了。有人將其歸納為:一是不說話,二是說好話,三是好說話,四是不接話。
實踐告知人們,“好人主義”并非全是“好好先生”,有的“臺面上”不說,背后亂說,當面“和睦相處”,背地里拉幫結伙,當面唯唯諾諾,轉過身卻以鄰為壑。 “好人主義”思想,就是一種典型的無紀律、無原則的行為和表現,其實質就是個人主義。對別人、對自己、對工作缺乏擔當意識,說到底是一種背離黨規黨紀的瀆職行為。
生活中時能發現,想當“老好人”的人看似輕松,其實生活得很累,因為他們“怕”的事情太多。固守“萬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的潛規則,到頭來反而更容易失去自身的形象和口碑。
“好人主義”是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就是講私情不講黨性、講關系不講原則的庸俗官風。總是從庸俗的關系學出發,掩蓋真相,回避矛盾,放棄批評,取消積極的思想斗爭。若任其蔓延,掩護和縱容的是黨內錯誤的思想和言行,會導致某些黨組織大大減弱甚至失去解決自身矛盾、促進團結和進步的能力。
學者指出,“好人主義”再走一步就是“圈子文化”。去除“好人主義”,黨員領導干部要把好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總開關”,始終堅守以事業為重,敢于擔當。向“好人主義”說不,需要有勇氣。敢于唱“紅臉”,敢于當“出頭鳥”,敢于被視為“異端”、劃向“異類”,甚至不怕被“孤立”、“邊緣化”。經驗證實,這要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更要靠組織制度不斷細化修正。制度如渠,行為如水,渠道正則水直流,渠失范則水泛濫。敢向“好人主義”說不,關鍵在于讓愿意批評、敢于批評者得到肯定與褒獎,讓壓制批評甚至打擊報復者受到處理,讓不敢批評、不愿批評的人受到懲戒。唯如此,“不讓堅持原則的干部吃虧”的允諾方可落到實處,敢于向“好人主義”說不的良好大勢方可成為常態。□吳明錄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