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一網在手,萬事不愁”。在互聯網全面滲透人們生活的今天,無論是購物、買車票、打車、看病,網絡以及移動終端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對于為數不少的脫網人群來說,他們或是無法享受這種便利,或是在進入主流網絡生活時障礙重重。(4月13日《半月談》)
在世界快速變平的今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更依賴互聯網的社會生存技巧權重必定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無法同子女們經常團聚。互聯網吸引的是年輕人,限于知識以及習慣等障礙,老年人很可能無法跟上互聯網的節奏。如果社會沒有更好的服務保底機制,如果老年人與社群的聯系沒有更新更貼近他們需求的橋接方式,那么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會不可避免地被“驅逐”于互聯網構織的社群之外。
當然,任何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必定導致一部分無法緊跟時代的人被“淘汰”出局。敢立潮頭的科技確不會因為有人掉隊而放慢腳步,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理想社會形態里,科技的進步是市場充分競爭的必然結果。不過,市場并非只是眷顧科技“先鋒”,只要市場競爭充分,只要保持傳統習慣哪怕落后仍能創造利潤,市場本身可以服務那些無法趕上互聯網發展速度的“后進者”。真正的難題是,相當一部分壟斷企業一方面牢牢霸占社會資源不容民資插足,另一方面為最大限度擴大利潤而盲目升級技術,同時不愿兼顧那些針對邊緣群體的低端服務。
除了市場本身的調整功能,一個致力于和諧的社會,理應建設覆蓋所有底線生存群體的保底機制。這種機制不僅僅是單一的社會保障能力,還當包括站在公共服務高度,建立照顧像脫網群體這樣的相關機制。簡而言之,要想盡可能降低“無緣社會”的隱憂,就必須讓那些邊緣群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沐浴到社會發展的幸福陽光,而非被迫淡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