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26歲小伙公交車上為父搶座,與人互毆致身亡”,本是一條看似只有談資價值的社會新聞,但其輿情熱度卻不低。有博聞好事網友跟帖,“XX人的兇蠻此起彼伏,在家門口鬧,在泰國鬧;在公交車上鬧,在飛機上鬧;壯漢婦女一起鬧,太婆小伢也在鬧”。不少網民附和,后來點開當日另一新聞——“兩撥武漢游客泰國機場互毆,同機游客:丟臉”,才明白怎么回事。
“搶座”互毆,一個座位,導致暴力流血沖突,一個空座,致使兩個家庭蒙難受罪。搶座搶出人命,鬧劇悲劇二重奏,輿情卻兩種聲音。有認為“占座”活該被打,有認為打人就該被殺。這邊尸骨未冷,那邊隔屏幕看熱鬧的還敲著鍵盤喊打喊殺。網上網下的戾氣和寒意,比這兩天倒春寒還錐心徹骨。
僅就此事,根源還在于我們至今不會坐公交車。公共資源有限時,依次排序分配是保持底線公平的起碼選擇。而更高的道德文明要求則是,“對抗風險能力最低者優先”,這主要靠道德自覺。對應公交車上,就是老弱病殘孕專座,以及乘客對上述人群的自愿讓座。而無論如何,都不該有“占座”和“搶座”兩個選項。
排隊和讓座,是道德和文明素養的體現;而搶占思維下,則是蠻力和匪氣的PK,這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對進化至今的人類文明最野蠻的反噬。只要有“搶、占座”思維,戾氣和殘暴就不會消弭,武力毆斗乃至因搶座而死亡也絕非偶然。
就個人觀感而言,這些年不管是生活還是路過,判斷一城文明指數,公交等公共設施內讓座率和謙和友善氛圍,是一個重要衡量指標。而類似公交搶座互毆,航班上因換座等瑣事而爭斗不止,這類新聞多了,由不得外人不串聯想象,并得出可能不一定合乎實際卻是契合新聞印象的固執意見。
要改善這種形象,不妨從學會坐公交開始。據說不少人不習慣讓座,有傳奇教師要求其學生——不要在公共汽車上坐座位。這當然偏激了,卻也不無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