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2月6日是春節長假最后一天,短暫的相聚之后,很多人不得不和親人道別,踏上回程的路,每到此時,心中對家鄉對親人的不舍難以言說。(2月6日《法制晚報》)
“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是古人描寫男女愛情的一句詩,但是把其套用在中國人回家過年,過完年返城工作和生活的整個過程中,也同樣恰當。為了回家過年,我們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比如買票的艱難,比如長途跋涉的勞累,比如春節各種開支帶來的經濟壓力等等。但是等我們真的回到家中,還沒有享受夠與父母親人團聚的溫馨,卻轉眼就要踏上歸途,不得不承受著離別之苦。
隨著春節長假結束,這樣的“中國式離別”正在全國各地上演,其背后既有濃濃的不舍與傷感,又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感動與溫暖。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年老的父母,想想我們離開之后他們所要面對的落寞與孤獨,我們遠行的腳步,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輕松與義無反顧?墒菫榱斯ぷ,為了生活,或者說為了自己的兒女與父母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與贍養,我們又不得不接受這種離別,把思念與團聚寄托在下一個春節。
不舍與傷感是客觀真實的,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客觀而真實的,這其中的無奈,絕大多數父母親人都能夠理解,能夠體諒。所以面對兒女的離開,他們盡管心里有十二分不舍,卻不會有任何的抱怨與挽留。而這種理解和體諒,卻反過來會讓我們更加內疚與不安。那么為了彌補這種心靈的內疚和不安,我們也就有了更多好好工作,艱苦奮斗的理由;有了更多善待自己,善待父母家人的理由。
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在城市買了房子,把父母親人接來一起居住,那么下一年的春節,自然也就不用再承受這種離別之苦;還有一些人,帶著在城市打工積累的資金,回到家鄉創業發展,也因此回到了父母親人的身邊,自然也免除了相思離別之苦。即便我們現在還沒有條件做到以上這些,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這種與父母親人聚少離多的缺憾,比如平時多給父母打打電話,或者是通過電腦遠程視頻,和他們聊聊天,見見面,以慰父母相思之苦等等。
從一個樂觀的角度來說,“中國式離別”之所以那么令人傷感,正是因為我們之間有著真摯的情感,寶貴的親情。這種情感,在讓我們感到感傷與難過的同時,也完全可以成為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督促我們更加努力,更加勤奮,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事業和生活。應該說,在中國徹底完成城市化之前的漫長過程中,這樣的“中國式離別”還將繼續存在下去,那么與其在“中國式離別”中品嘗傷感與難過,不如“化悲痛為力量”,把其作為一種激勵與動力,讓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