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召開兩會,從各地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報告可以發現,今年三公經費預算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浙江省,達到30%;廣東、北京、湖北、上海、陜西等地下降幅度均超過10%;廣西、山東、江蘇、寧夏等地下降幅度約為5%;另有一些方提出今年三公經費“只減不增”。(1月23日《瀟湘晨報》)
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和進步。對于引起民怨的三公經費,早些年的提法是“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增長”,近年來的提法變成“保持三公經費零增長”,今年各地更進一步,普遍提出削減三公經費預算,并明確具體壓縮比例。這既是順應民心之舉,也是對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指示精神的貫徹落實。
自2012年底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加上2013年各項禁令相繼發布,各地各部門的“三公消費”受到極大抑制,三公經費支出大幅度削減。一個直觀的證據是,根據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去年10月份政府存款余額達到41163億元,比9月份增長19%,這是政府存款余額首次突破4萬億元。實際上,自從“八項規定”出臺,政府存款就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去年5月份存款余額重新回到3萬億元水平,此后一直維持高位運行。
政府存款大幅增長,是各地政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明證,令人欣喜,但也帶來一個問題——政府手里有這么多錢,為何不大量投入到民生領域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初編制預算時民生投入有限、三公經費偏高,而在執行過程中,雖然三公經費大幅削減,但受預算的限制,節省下來的資金沒能及時改變用途,轉投民生領域,而是存在銀行里“睡大覺”。錢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顯示其價值,解決財政資金閑置問題,首先就要從預算著手,通過調整預算編制增加民生投入,減少三公經費,保證財政資金分配更加合理,支出更有效率。
顯然,政府厲行節約既在于平時遵守各項禁令,更在于嚴把預算關口,從源頭上管住政府花錢之手,這是反鋪張浪費的“釜底抽薪”之策。去年各地三公經費預算花不完,充分說明政府厲行節約的空間很大,很多三公經費支出其實是不必要的、可壓縮的,今年各地提出削減三公經費預算,既是情理之中的順勢而為,也表達了進一步厲行節約、防止“三公消費”反彈的決心。在某種意義上,削減三公經費預算是從源頭上厲行節約,是讓政府過緊日子的制度保證。要讓反浪費之風長盛不衰,既靠禁令更靠預算,兩者相輔相成。
“只有政府過緊日子,老百姓才能過好日子”。近年來,雖然各項民生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領域的投入仍顯捉襟見肘,很多普通民眾還面臨著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租)不起房、養不起老等困境,亟需政府扶貧濟困。大力削減三公經費,將更多資金用于民生,這是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