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才能致遠,改革才能圖治。把握好“穩”與“改”,既是經濟工作主旋律,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法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穩”和“改”這兩個漢字,一下子成為各方解讀的焦點,成了歲末“年度漢字”評選的熱門。暢想新的一年,這兩個字,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什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下,又被賦予了哪些新內涵?
微言之中有大義。不少人敏銳捕捉到了明年經濟工作核心要求的“變”與“不變”。“穩中求進”依然是總基調,“改革創新”同樣被提到突出位置,構成擘畫發展大局的八字方針。穩,意味著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改,意味著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胺”也好,“改”也好,二者辯證統一、互為條件。
前不久,有一組數據引人注目。伴隨著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全國新注冊企業同比增長約兩成,其中民營個體企業增長超過三成,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這正是發展新趨勢的一個有力詮釋。回首即將過去的2013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宏觀政策保持定力,不搞短期刺激,而是通過深化改革釋放內生動力,決策不折騰,改革不停頓,才有了良好開局。
萬事開頭難,起跑決定后程。不管是過去35年的風雨兼程,還是十八大以來的新氣象,實踐不斷提示著這樣的辯證法:穩中求進是改革之基,改革創新是平穩之源。行穩才能致遠,改革才能圖治。把握好“穩”與“改”,既是經濟工作主旋律,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法。今天的改革,啃的是硬骨頭,涉的是險灘,觸動的是比靈魂還難觸及的利益,“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少了,“一山還有一山攔”的艱難多了?纯磿r代碼頭上堆積如山的問題:把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上億農民工融入城鎮、治理產能過剩的沉疴、化解累積的地方債務風險……哪一個不是舉世罕見的難題?哪一項沒有疊加成長煩惱與轉型陣痛?又有哪一條是可以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當此之時,步伐稍有不慎,就會引來反彈;方案稍有不周,就會招致不滿;力度稍有不逮,也會帶來疑慮。
正是在現實問題的倒逼之下,全面深化改革尤需在“穩”與“改”之間闖出一片新天。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既不能畏葸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措施更要實。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寓改革于調控之中,尋求宏觀政策的黃金平衡點,才能掌控好“三駕馬車”,贏得既提質增效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在城鎮化發展的關鍵路口,不搞盲目刮風,不做“被上樓”的事情,而是因勢利導、深化改革,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逐步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積極而務實的改革理性,也集中體現在“區分情況、分類推進”的方法論上。對方向明、見效快的改革,可以加快推進;對涉及面廣、需要中央決策的改革,則要謀定而后動;對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需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既保持戰略定力,又煥發進取精神;既堅持底線思維,又穩定社會預期,這樣的改革才會讓人心里有譜、身上有勁。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仡櫄v史,“休克療法”讓一些國家付出了慘重代價,長期僵化停滯又讓不少大黨、老黨黯然退出政治舞臺。在我們的改革進程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事關改革成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接力賽中,把握“穩”與“改”的辯證法,憑著壯士斷腕的勇氣、統籌謀劃的智慧、愚公移山的韌勁,我們定能奮力推進改革大業,寫下現代化編年史上更為蕩氣回腸的篇章。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7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