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高層對于延遲退休改革的“頂層設計”思路。他說,我國將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邁小步”方式進行。他還表示,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是作為社會總體政策來研究,并不是單對哪一個領域的就業群體來研究,沒有聽說過有哪個人提出過率先延遲公務員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是公眾十分關切的重大政策改革。我國目前普遍適用的退休制度是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職工年滿50周歲,女干部則年滿55周歲,一些從事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還有提前。延遲退休問題的提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我國的社保基金據說出現了缺口,因此期待以此來緩解這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已經明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因此,延遲退休作為一種改革的方向,看來已經確定無疑。
方向雖已明確,但爭議仍難平息。事實上,由于各種職業在勞動強度和收入待遇上有很大差別,人們對延遲退休的反應也有很大差別。比如,我國公務員工作相對穩定,福利待遇也不錯,延遲退休對他們來說可謂“利好”。而一些勞動強度很大的工種,到了50多歲大都已經是在超負荷工作,他們更希望早點退休。這決定了對延遲退休似乎很難達成某種共識。如何緩解這項政策改革實施的阻力?除了漸進式推進,還可以把制度安排得更人性化。
退休畢竟是人生大事,延遲退休一旦作為公共政策落地實施,將改變很多人的人生期待目標,并且對其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收入產生影響。延遲退休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具體情況,政策上不宜“一刀切”,而是應該充分尊重本人意愿。比如,我們可以將目前規定的男60歲、女55歲作為職工退休的一個下限(這里暫不考慮特殊工種以及喪失勞動能力之類需要更早退休的情況),但到了這個年齡后并不一定非得退休,而是可以根據本人意愿繼續工作;同時再設定一個必須退休的上限,按照目前的國情,這個上限可以是男65歲、女60歲。這5年時間就是一種彈性區間,每一個職工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等,自行決定是繼續工作還是退休。這種人性化的制度安排,給個人更多選擇空間,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此外,對于公眾十分關注的“誰先延退”問題,決策者同樣不能忽視。胡曉義透露“可能會考慮從現在規定的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此說被某些媒體解讀為“重體力勞動者或率先延遲退休”。這種解讀未必準確,但也遭到很多網友“拍磚”,他們認為重體力勞動者先“延退”并不合理。而對“公務員率先延退”的傳言,胡曉義稱沒聽說過,加上公務員群體被指從“延退”改革中“占了便宜”,從他們開始看來也不太可能。因此,“誰先延退”需要慎重考量。
延遲退休是一項關系到每一個職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在改革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職工不同的利益訴求,使這項改革在得到經濟上收獲的同時,也能夠產生符合大多數人愿望的社會效益。根據這樣的要求,“一刀切”的改革就顯得粗疏了一點,未必能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如何使延遲退休制度設計更加人性化,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作者是知名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