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當下之計,不僅要杜絕個別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官學相長”的惡劣風氣,也要嚴肅學術機構的門檻標準,不得再以“整合社會資源”為名破壞學術聲譽。
最近,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的學歷問題遭到媒體質疑。有媒體報道稱,從黨校干部班的學員到蘇州大學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再到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后,季建業的“學術之路”與官運交疊上升,互為補益,引發公眾遐想。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新華社也報道了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向企業巨額索賄,花費2300萬元用于參評院士一事,亦引來輿論一片嘩然。
客觀而言,任何人都有追求學術的權利,俯首向學、虛心問學也是整個社會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官員如能擠出時間追求學術,提高理論水平,并用于公共治理,當然是一件好事。如果領導干部追求學術地位都能遵循基本的學術規范,不因為權力帶來的光環而走捷徑,也不濫用權力資源以換取學術地位,以及明目張膽地進行權力與學術之間的利益交換,公眾自然沒有意見。但有些官員的行為卻常常讓公眾質疑,讓原本正當的學術追求激起公眾強烈的反應。
季建業是不是完全按照相關課業規定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日常的課時保障,論文的撰寫、答辯等等,究竟是個人獨立完成還是有人代勞?媒體質疑的教授代筆論文是否屬實?身為一個地方的主要領導,季建業如何協調公務與學業的關系?還有,其不同時期任職的地方均與其求學的大學有一些合作項目,這是否僅僅是巧合?……盡管目前尚無證據證明其間可能存在某種交易,但這種政學之間過于“緊密”的關系,未免讓人有“不太正常”的感覺。
近些年來,領導干部追求學位漸成普遍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曾指出:“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這種狀況導致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視,一方面,正常的學術生態因為這種干預遭到嚴重破壞,學術的界限、學術的嚴肅性蕩然無存,甚至有可能淪為一個充斥著利益計量、權謀權變的江湖,以致滋生腐敗。張曙光花錢買院士的風波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政學之間的這種不正常關系,也會對權力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個別領導干部去學術機構貼金、弄文憑,不僅催生形式主義的虛浮之氣,也不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
因此,當下之計,不僅要杜絕個別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官學相長”的惡劣風氣,也要嚴肅學術機構的門檻標準,不得再以“整合社會資源”為名破壞學術聲譽。同時,更要大力提倡發揚實事求是之風,選拔干部要看實績,聽公眾的意見反映,真正做到唯才是舉而不是唯學歷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