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稻草人
7年2.42萬億元,研發投入占GDP達到1.98%——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關于國家財政科技資金分配與使用情況的報告時透露了這樣一組數字。他坦言,我國財政科技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諸多問題。一邊是數額巨大的科研投入和數不勝數的科研項目,一邊是不盡如人意的學術和技術創新成果。(10月23日 新華網)
科研經費投入這么大,但成效卻不如人意,諾貝爾獎拿不到也就罷了,連最重要的“基礎研究”都跟不上,又如何追上世界科技強國的水平呢?科研經費分配是否合理,體制機制如何改革,這些姑且不論,但每筆錢是否用在了“刀刃”上,是否被貪污、浪費了,才是廣大民眾關心的重點。
不難發現,科研部門的一些人員,既沒有如“老虎”一樣“權勢滔天”、“張牙舞爪”,也沒有像“蒼蠅”那樣禍害群眾;但他們“站著茅坑不拉屎”,吃著國家最好的“糧食”,卻不干活、不做貢獻,猶如“蛀蟲”一般,對科研部門造成浪費和損害。那么,科研部門的“蛀蟲”都有哪些“劣跡”呢?
首先,“種子”沒發芽,就成了“蛀蟲”的口糧。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國家在科研領域投入巨資,就是想以此為“種子”,在科技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支撐起國家的發展。然而,一些科研人員卻把經費用在“吃喝拉撒睡”上,科研經費被“擴大用途”、“擠占挪用”,甚至被用來變相“發補助”。“種子”都被吃掉了,何談發展?國家投入再多“心血”,也經不住“蛀蟲”啃食。
其次,擺在鍋里的“菜”,不吃個“精光”不罷休。國家不斷將資金投入科研項目,是對科研領域的重視,項目的錢有可能花不完,可以節余下來交回去,或是繼續投入下一個項目。然而,一些單位不思多做點貢獻,卻是想方設法把項目資金“花光”,這樣胡亂花掉國家資金,不僅是一種浪費,更被廣大民眾所痛恨。長此以往,科研人員把心思都用在“花錢”上,更不利于資金的合理使用。
再次,觸手伸得長,一條“蛀蟲”吃著“幾鍋肉”。試想,一個玉米項目,涉及科技機構居然多達300多家!這個項目真的需要這么多機構“協助”嗎?會不會有機構打著幌子吃“空餉”?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很多重大科研項目多頭申報,資金存在大量分散、重復和浪費現象,甚至腳踏幾只船,拿著多份“收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利益“勾結”,如此作為又怎能提高科研技術?
最后,八仙過海“顯神通”,一門心思“撈腰包”。龐大的科研經費撥付下來,還未用到實處,就得先脫了“幾層皮”:學者為“要經費”爭搶課題,項目組為‘花經費’巧立名目,管理者則靠‘批經費’以權謀私。如此層層盤剝之下,又剩多少資金用在科研上呢?這既暴露了以課題組為中心的科研立項模式的弊端,也反襯科研監管不力,導致腰包鼓了、肚子大了,科研水平卻下去了!
總的說來,科研人員思想作風不正,自身管不住手腳,才是走向“蛀蟲”的內因;而制度不完善,監管不給力,是滋生“蛀蟲”的外部條件。若要根除這些“蛀蟲”,必須多管齊下,既要加強思想教育、監督管理,也要“殺殺蟲”、“治治病”,更要從根本上完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