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16日)上午和下午,江蘇省和南京市有關機構傳達了現任南京市長季建業因“嚴重違紀”,被帶走“雙規”接受調查的通知。
1957年出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的季建業,2009年出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并任代理市長,2010年正式擔任了省會城市南京市市長,官至副省部級。由公開報道,人們不難計算出,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季建業是第十名落馬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其他9名落馬的(副)省部級以上的官員是衣俊卿、李春城、劉鐵男、倪發科、郭永祥、王素毅、李達球、王永春、蔣潔敏。
最令人驚奇的是,季建業被帶走雙規尚不到一天,竟有媒體報道說,“有南京官員表示,季建業落馬在‘意料之中’”!
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這里的“有南京官員表示”中的“南京官員”究竟是何等人物,如何具有此等“能掐會算”的本事?報道中所謂“南京官員”究竟根據什么產生了這種“意料”?“南京官員”把產生這種“意料”的根據向有關方面反映了嗎?“南京官員”拿起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有力武器,并根據“意料”與季建業進行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組織生活”了嗎?“南京官員”為什么不早早公開說出自己的“意料”,從而對季建業起到一種“猛擊一掌”、“斷喝一聲”的作用,阻止他繼續滑向最終被雙規調查的深淵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實際上也大都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坦白地說,誰都明白,不是上述“南京官員”不厚道,也不是這些官員在有先見之明的情況下“樂見”季建業“攤大事”,而是幾乎所有官員都清楚,上述那些看似正規的防止腐敗的途徑,真若踐行,會給個人帶來極大的風險。這個風險,不是帶給“被意料”的人,而是帶給產生了“意料”的人。
在現實中,也正是這種“意料”,對反腐敗工作及其績效造成了壓力。也就是說,這種“意料”的產生和流行,在產生正式反腐機構工作效率的反襯效應的同時,也自然會產生人們對腐敗勢頭和反腐態勢的雙重憂慮。如果總是有人“意料”在先,而反腐機構的作為在后,甚至連作為都不作為,如果反腐機構的作為總是被“意料”推著走,似乎只是去證實或證偽“意料”的根據,那么,反腐敗就很難取得主動,就很難令公眾滿意。
很多年前,浙江某地有個人稱“阿太”的“地下組織部長”。這個“阿太”只是個街頭混混,但就是因為有獨特的動力和毅力,不斷在娛樂聲色場所記錄該地主要官員的進出情況,從而在“準確的地點”和“準確的時間”把當地主要官員的“辮子”一應捏在手里,進而頤指氣使,喝令官員,干起了批發烏紗帽的買賣……其實,問題正在于為什么連這個街頭的混混都知道什么是掌握官員品行的“準確的地點”和“準確的時間”。
由此,上述“南京官員”所謂“意料之中”就有了相應的出處。據報道,季建業一到南京市長任上,便迫不及待地迅速啟動了許多耗資巨大的城市工程,致使南京這座古城不斷被“開膛破肚”,把南京搞得“秋葉與灰土齊飛,蒼天共黃土一色”,結果是南京公眾“民怨沸騰,并不斷有人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如果從季建業在南京市長任上啟動大工程算起,“民怨沸騰”、“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的時間差不多已經持續了4年。4年時間,如果“反映情況”能夠推動“有關部門”高效行動,那么,“南京官員”的“意料”也許就會早日成真。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