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企健身祛病,為民企清障除礙,基本經濟制度的兩翼不偏廢、雙輪共驅動,發展活力的激發才會持續澎湃
“我的孩子怎么就這么倒霉,我們這個家怎么就這么倒霉。”年初,中石化實行“網上統一公開招聘,陽光引進”,一位無法再安排子女“內部接班”的職工表示無法接受。
“銀行說先把原來貸款還了,我再馬上貸款給你,等還了貸款,銀行馬上就變臉。”上半年,面對銀行的“選擇性惜貸”,一家溫州鞋類企業的負責人言辭頗為激烈。
兩則看似不相干的抱怨,置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維度上觀照,一邊呈現國有經濟對“扭曲的勞動力市場”的艱難矯正,一邊道出民營經濟在信貸市場上的無奈弱勢,二者交相叩問,指向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時代命題。在談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六個重大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將“增強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發展活力,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列入其中。下一步改革,如何啃這塊硬骨頭,關系到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關系到我們能否有效激發經濟發展微觀基礎的活力。
制度如何激發活力?告別“高度集中”,走向“充分競爭”,市場經濟的鏗鏘足音是最好詮釋。企業改革的編年史上,不乏這樣的動人記述: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設備還是那些設備,一旦體制改了,效率與效益便以幾何級數噴涌。這份“多出來”的活力與創造,就是人們常說的制度紅利、改革碩果。積35年之經驗,以“改制”推動國企的中流擊水,以“松綁”鼓勵民企的弄潮遠航,并肩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風正一帆懸”。
豪飲紅酒成“學習”,公共電梯成專用,投資運營成本高,服務群眾質量低……這是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國企查擺出的“四風”問題。對此有高管坦言,作風之弊的背后是過度行政化的“大企業病”:有的重大決策“拍腦袋”,礦產等海外投資敗筆連連,缺乏責任倒究機制;有的管理者以權謀私,一些糧食企業暗藏“空買空賣”、滋生監守自盜的“碩鼠”;而作為全民利益所在的國企,不少上繳的紅利與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盈利狀況尚不相稱……從產權明晰到管理規范,從公司治理到監督機制,改革的脈動昭示著“共和國長子”的未來方向。
相對于許多國企的順風順水,現實中,民企遭逢的壁壘已見多不怪:準入門檻望而生畏,“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你來我往;“吃拿卡要”的亂收費、欺下瞞上的“過頭稅”時有耳聞;不少企業仰賴民間借貸,年利率常高達20%以上……欣慰的是,十八大以來中央的一系列有力舉措,多方呵護非公經濟。行政許可總清單即將公開,醫療服務等領域“非禁即入”,“營改增”與結構性減稅在路上,金融支持小微企業屢發力,大刀闊斧的動作,傳遞出“兩個毫不動搖”的改革導向。善待最寬廣的“就業容納器”,尊重最溫暖的“科技孵化機”,假以時日,必將造就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關鍵支撐。
國企民企血脈相通、休戚與共。國有企業野蠻生長,會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民營企業步履維艱,反過來又會拖拽國有企業健康發展。所以,為國企健身祛病,為民企清障除礙,基本經濟制度的兩翼不偏廢、雙輪共驅動,發展活力的激發才會持續澎湃。從這個意義上講,國企民企改革并非各行其道,而應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此基點上促動國企民企“萬類霜天競自由”。
企業改革被稱為市場改革的“驚險一躍”。改革初期,年廣久和他的“傻子瓜子”曾為賺了100萬元飽受非議,雇傭140多人被指“資本家復辟”,終因鄧小平的明確表態而闖過難關、迎來春天。今天,面對重重藩籬,筑牢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根基,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革新,以制度紅利的釋放,激發改革發展的活力,我們依然期待這種遠見卓識,呼喚這種闖關勇氣。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17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