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
10月15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時指出,中國農村教育仍然薄弱,經過多年努力,東、中、西部高考錄取率差距已經不大,但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偏低。他同時強調,農村孩子、貧困家庭孩子的創造力并不比城市和富裕家庭孩子差,為他們提供更加公平的上大學機會,是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的問題。(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10版)
是什么導致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畸低,袁部長在報告中強調,各地經濟發展差距必然帶來教育投入差距,經費投入不足導致中西部農村地區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袁部長所言極是,但他只是講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從現實來看,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重點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嫌貧愛富”:其一,在自主招生中將目光瞄向城市的重點中學,農村學生很難獲得機會,基本上與這條升學通道無緣;其二,在高招名額分配上存在地域歧視,過于向經濟發達地區傾斜,而在欠發達地區投放的招生名額與考生人數極不相稱,致使這些地區重點大學招生比例很低。比如,今年上海考生上北大、清華的比例是河南考生的8.16倍。
正是教育投入差距與高校“嫌貧愛富”兩種因素,共同導致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畸低。顯然,各地經濟發展差距、教育投入差距很難在短時間內縮小,所以,填平城鄉教育鴻溝、提高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比例的重要途徑,就是糾正重點高校“嫌貧愛富”的招生觀,破除招生中的地域歧視。重點高校大多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管不了各地政府的教育投入,但有權要求重點高校均衡各地招生比例,讓農村學生獲得公平的上重點大學的機會。換言之,促進城鄉教育公平,教育部責無旁貸,應該從我做起、有所作為,而不應把城鄉教育不公、“寒門難出貴子”只歸咎于教育投入不足和農村教育薄弱。
我一向認為,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他們在中小學階段享受著較少、較差的教育資源,為公平起見,或者作為一種彌補,在高考錄取時他們應該受到一定的照顧,而不該反而受到歧視。即使農村學生的學習成績整體上不如城里學生,但正如袁部長所說,他們的創造力并不比城里孩子差。讓農村學生獲得更多上重點大學的機會,不僅是對他們的關愛,而且是為了給社會培養更多人才,這不僅事關教育公平,而且事關社會發展,確實是“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