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夙偉
大門就能撐“臉面”? 李法明 畫
近日,據媒體報道,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總投資1100余萬元的武漢大學新校門初露芳容:是原來1.12倍大的新牌坊已樹立起來,門口廣場也已現輪廓。
據稱新校門完全按照勸業場門口的“1937版”老牌坊修建,“位于老的校園中軸線上,即勸業場老牌坊的中軸線上”,“保持了老的文脈”。然而,以為仿制個老底子的校門,就能延續傳承文化,顯然太過天真,一個假古董,承載不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內涵。
當然,這個新牌坊不失為一個景點,但是,大學不是旅游景區,大學的經費,不是用于吸引游客。許多大學確實比景區更讓游人向往,但這歸功于其文化氛圍。不少有著歷史積淀的大學的人文景觀,當時其實不過是出于實用目的建造,而非刻意要造一個景物。否則,無論什么時期,大興土木都必然擠占有限的教育經費。
實際上,如此不惜在校門上下血本,如今幾成時風,現在不少大學都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門。如山東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幾年前因為“高校最大、造價最高的大門”,就曾引起網民嘩然。而其大門的壯觀,也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大門居然有多達28根巍峨的柱子,據稱這是象征著這所大學28年的歷史,而這顯然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今后這所大學走過更長的歷史,比如百年的時候,莫非大門就要立一百根柱子?
據稱武大整個新校門在今年11月底120周年校慶之前將全部完工。到時候,這個新校門當然會被學校當作一個“亮點”甚至是學校領導的“政績”炫耀,因此,說白了,這不過是一個面子工程。競相建造豪華校門,折射出的,不過是根深蒂固的面子觀念,以及急功近利的“政績”沖動。
大學理應是崇尚科學與文明的一方精神凈土,如今也在浮躁功利時風熏染之下有些變質,而大學的所謂文化精英們,照樣不能免俗。只是,按“大學就是校門大”的思維模式辦大學,究竟還能不能辦成一所延續文化傳統弘揚科學精神的現代大學?我們需要的是開放、包容的校門。國外不少名校的門都是不起眼的,哈佛的校門“既不高也不大,主門不過高約四米、寬約三米半”,劍橋甚至沒有校門,“劍橋鎮上找不到具體的大學位置,劍橋大學沒有圍墻,是完全開放的”。沒有校門的名校,正是以平等的、坦然的、積極的姿態,接納每一個人。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執著于建設高大的校門,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大學也就能成為真正的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