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專門接待公務團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兩年來公務團中比如有四五位領導,還會有兩位企業人員,企業人員都是私人護照出國,“他們一起去干什么呢?就是去買單。因為公務報批不方便了,費用壓縮了,所以就由企業來支出一些費用。而企業肯定是不會白白支出這些費用的”(8月22日《新京報》)。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難設想,無論是對“三公”經費加強監管約束,還是對公務出國限制與縮減,對于早已習慣了花公款出國游玩的某些官員而言,無異于個人“福利”的巨大減損。于是,不甘于公款出國這塊可口的奶酪就這樣不翼而飛,想方設法“收之桑榆”,也就并不意外了。
盡管花公款出國不再像以往那般輕松快意,但公款出國之路畢竟并未被完全封堵,只是審批更加嚴格,通道變得窄了些罷了,而只要公款出國之路還在,就難免會有空子可鉆。更何況,對于官員而言,出國這事兒,的確不是只有公款這一條獨木橋可走。
公務出國的審批條件盡管更加嚴苛了,但卻仍然擋不住官員們出國看看的熱情。對公務出國的限制與支出縮減,的確是個難以突破的硬杠杠。不過,這不成問題,公款出國經費縮減了,官員卻不難“拉贊助”來補缺口,公務團中出現企業人員這一新跡象,絕非公務出國接受民眾監督,而不過是公款出國的缺口由企業埋單罷了。不過,官員出國拉企業“贊助”,顯然并不能因為沒有花公款,便成為誰也管不著的家務事。
正好比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同樣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贊助”。這樣的“贊助”,企業之所以愿意掏這筆錢,看中的仍是潛在的商業回報。官員出國,企業埋單,這背后也就少不了權力與資本的交易,盡管表面上看并未多花公款,但卻必然是以公共利益的出讓為代價。換句話說,真正為官員出國埋單的,其實還不是企業,而是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
不難看出,當下對于公務出國的治理,正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境地。而真要給公務出國套上“緊箍”,讓各種巧立名目的“新招”鉆不了空子,其實仍然要回歸權力的監督與透明運行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上,否則,僅僅是“頭痛醫頭”,恐怕終究難以治本。
江蘇 吳江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