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群眾“面試”一把手
媒體日前報道稱,重慶江北區人大常委會為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采取了包括“一把手先過群眾面試關”等系列措施。去年3月,該區24位群眾代表就與35位區人大代表、20多位常委會組成人員一道,“面試”了30位江北區政府部門擬任行政“一把手”。
作為“喉舌”的地方媒體宣傳地方政務活動,本不足怪。只是,“任命一把手先過群眾面試關”這樣的新聞標題,確實夠“亮”夠吸引眼球了。
若只沉湎與紙上世界,看看報道中“群眾代表與人大代表同步監督評價政府工作”等等冠冕堂皇的內容,理應獲得掌聲陣陣。然而遺憾的是,這則新聞“亮”起來后,在網絡上收到的幾乎全是拍磚而非鮮花。當然,這其中不免夾雜著部分網友的非理性情緒與習慣性質疑,但一項被官方津津樂道并廣而告之的“政績亮點”,卻并不被民意看好,顯然值得反思。
其中的問題,或許無關宣傳技巧,而關涉問題的真假,或者說是動真格還是走過場的問題。報道說,在區人大常委會對30位擬任“一把手”進行述職評議時,先由擬任人員“施政演說”,之后與人大代表、群眾代表見面,回答提問,隨后由20多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擬任者無記名投票表決。該次30位擬任官員全部通過了任命,看來大家對這些一把手是百分百滿意的。
若從程序上來說,在人大審議新任官員環節,增加“群眾考核”這一環節,當屬好事。這比起時下流行的官員提拔任用前的“公開征求意見”,似乎又前進了一小步——群眾對干部提拔任用,不僅有了發言權,還儼然有了“決定權”。然而,形式公正并不等于實質公正。在這種“程序正義”下通過任命的官員,是否真切反映了民眾呼聲,并真正經由公意裁決,恐怕仍需打個問號。
顯然,所謂“群眾考核”如要名副其實,其中關鍵在于一個“真”字,即“考核”的真假,源于“群眾”的真假。很顯然,雖然我們不必讓轄區選民親自到場搞廣場式投票,但至少要讓群眾代表真正有代表性。那么,如何遴選“群眾代表”就顯得至關重要。
退一步說,即便這些群眾代表為“真”,在程序上也并非毫無瑕疵。至少從報道來看,也有不少疑問。比如,群眾代表有多大的“決定權”?他們的意見會否在最后環節被掐掉?很清楚,如果群眾代表的“面試考核”,并不能影響擬任官員的去留,那么這樣的群眾考核,與那些爛尾的“公開征求意見”活動以及備受詬病的“聽漲會”,并無本質區別;而于那些在臺上慷慨陳詞的新官來說,則不過是一場并無新意的新官“見面會”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