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徐焰: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是兩個概念
韓國《中央日報》網站7月26日發表題為“60年來中國首次用‘朝鮮戰爭’的表述代替‘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認為7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宣布“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將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并出席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活動”的話語中,中國當局正式將“6·25”戰爭稱為“朝鮮戰爭”。這樣的解讀其實是錯誤的,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在北南雙方之間爆發,兩天后美國卻出兵干涉這一內戰,同時還出兵控制中國領土臺灣,使戰爭性質變成一場侵略中朝的戰爭。同年10月25日新中國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場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戰爭相隔4個月,國人如客觀地評價,可以認為朝鮮戰爭不該打,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
記得2000年紀念抗美援朝戰爭開始50周年時,筆者看到國內有家英文報刊用了紀念“朝鮮戰爭”(KoreaWar)一詞,真為編者的概念糊涂而嘆息。中國人不應該紀念朝鮮戰爭爆發,因為這是違背自身利益和意愿的。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說明,1956年9月毛澤東會見參加中共八大的蘇共代表米高揚時就曾批評斯大林等人戰前的態度。不過朝鮮戰爭的爆發起初畢竟是該國內政,外國不該干涉。朝鮮內戰爆發兩天后,美國總統杜魯門卻宣布出兵朝鮮,還命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以保護國民黨政權。面對如此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并造成國家分裂的侵略行為,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怎能忍氣吞聲而沒有反應呢?毛澤東就此做出的抗美援朝決策體現了中華民族敢于迎戰強敵的氣概。
過去有人談到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決策,只談朝鮮半島局勢而不談臺灣,這等于回避了一個催使毛澤東下決心出兵的關鍵因素,由此還得出了一些不正確的解釋。當時面對朝鮮、臺灣、越南這三個可選擇的戰略反擊方向,中共中央認為只有在朝鮮戰場較量對新中國最有利。后來周恩來在志愿軍干部大會上對此也分析說:“現在我們想一想三個戰場,大家會懂,不論從哪條來說,如果在越南作戰,更不要說是在沿海島嶼的作戰了,那就比這里困難得多了。”
按當年的總結,選擇出兵朝鮮反擊美國侵略,對中國有三個最有利──最有利于發揮陸軍優勢、最有利于后勤動員、最有利于得到蘇聯支援。果然,新中國入朝軍隊充分發揮了自身之長擊敵之短,造成了美國官方和輿論也承認的“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中國在世界上軍事強國的地位恰由這一仗奠定,鴉片戰爭后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復,從而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心理支撐點。記得1992年我在美國軍事院校和戰略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和講學時,所遇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老軍人都贊嘆中國軍隊的戰斗力,其史學界也承認自此美國政府才把中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
衡量一場戰爭的勝負得失,主要是看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三年一個月的朝鮮戰爭打成平局,從三八線開始又基本回到原起點停戰。中國進行的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對外戰爭最輝煌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是從鴨綠江邊開始,最終取得了將世界頭號強國擊退500公里并挽救了鄰邦的勝利。從軍事上看,這一仗打出了幾百公里的安全緩沖區,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今天我們回顧抗美援朝戰爭,還會深感當年毛澤東分析的正確,那就是──“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少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