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昨天報道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這個規定有許多內容,但其中“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實行梗概公示”卻成為高亮點。
報道顯示,新設立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取消了20項審批職責,但被人們普遍認為最有實質意義的,就是“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盡管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這項規定其實自2006年就已實施,此次是重新明確,但這一“取消”仍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一條實行長達7年的老規定被重申時,卻仍然給人們以新鮮感,這可以解讀為這個“規矩”沒有帶來新氣象,電影審查的“松綁”感不強,以致人們忘記了它的存在。
在有人為“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的重申面露喜色時,更多人的表情仍然相當凝重。電影畢竟不是一般的個人創作,從劇本寫作、融資投資,到導演、演員、攝影、燈光等等的集合,它牽扯到一幫人的勞動。更為關鍵的是,現代電影動輒耗資數千萬,是成是敗,影響投資人的身家沉浮。通過了劇本關,僅僅獲得了拍攝許可證。當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拍成影片后,還要經過多道的審查關口。在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什么閃失,其巨大損失已不可挽回。因此,如果僅僅放松初期的審查,對電影成品的審查仍然緊繃,那么還不如一開始就收緊尺度,免得造成巨大的浪費。
“實行梗概公示”同樣也有被剽竊的隱憂。劇本梗概是故事的大綱,也是劇本橋段的靈魂。把梗概公示予人,劇本的靈魂就很有可能被同行剽竊。
電影作為訴諸視覺的大眾藝術,對它一定程度的審查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在電影大國美國,同樣也有審查制度。但他們的審查標準相對清晰,指向相對明確,只有涉及宗教、種族、暴力、色情等敏感題材,才進入審查的視野;而且每一個審查案例,都會作為下一個判斷的范例。除了較為清晰的尺度外,他們還有明顯的層次,這就是電影分級制——對涉及暴力與性的電影,畫出成人與非成人的界限。
然而,我們的審查標準往往缺乏清晰的尺度,有時執尺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也相當成疑,甚至還會出現一個人、一句話決定作品生死的情況。在審查時,我們在勘驗電影的政治內容時十分審慎,卻對電影的價值傾向問題網開一面。這就造成了直面社會現實的作品在過關時如走鋼絲,而那些遠離現實、“主題正確”的作品無論如何粗制濫造,不管怎樣跟風重復,都大道通天毫無障礙。武俠、古裝、諜戰等等,都是遠離現實的題材,而遠離現實也就意味著遠離敏感。至于所謂抗戰劇,天生的“政治正確”讓它進入無障礙通道,獲得了左右逢源的安全感。在中日關系緊張之際,抗日劇又契合了特定的民族情緒,于是出現了萬人爭拍爭演抗日劇的熱潮。至于這些抗日劇是如何胡編濫造鮮血淋漓,審查者則視若無睹。
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這在主觀上是一種進步,至少讓一些好劇本不至于夭折在搖籃之中。但“寬進”只有跟隨“寬出”,才能真正給電影松綁。這不是說要完全放棄審查,而是在審查時,要有更準確的標準,更明晰的尺度,更權威的評判,更服人的理由,避免出現官大就是專家、權大就是真理的審查格局。
(作者為本報首席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