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7月8日,作家馬伯庸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讓河北冀寶齋博物館火了:館中年代穿越、造型奇異的藏品,讓網友連連“驚奇”。記者發現,這個號稱投資5400萬元的村辦博物館不但是國家3A級景區,還是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級科普基地。
該博物館被網友稱為“奇葩博物館”,輿論很有一副發現博物館領域“新大陸”的架勢。其實,國內這樣的“奇葩博物館”還有很多,而這些“奇葩博物館”呈現諸多亂象。
第一亂是藏品亂。臺灣著名收藏家曹興誠曾直言,各地民營博物館越建越多,里面不少東西卻是假的。另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純古代藝術品類的民營博物館里,特別是書畫、陶瓷、玉器等門類,往往是贗品集中的“重災區”。
第二亂是發展亂。權威數據顯示,自1996年中國批準私人建博物館開始,民營博物館在政府部門注冊的已達400余家,占博物館注冊總量的13%。其中,一些人建館心態急躁,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上舉例說:“有人剛參加完一個慈善晚宴買了一幅畫,就跟我說,要建一個博物館,我建議就叫‘一張畫博物館’。”某些民營企業家急于為自己藏品建館的動機復雜,表面是響應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號召,實則有圈地之嫌,對藏品質量更是漠不關心。
第三亂是收藏途徑亂。拍賣會、文物商店、收藏市場、藏友轉讓、社會捐贈等途徑是當前民營博物館入藏的通行方式。其中,個人從古玩藝術品市場“淘寶”最為常見。由于藏品市場魚龍混雜,收藏者可信賴的鑒定專家隊伍水平又不容樂觀,再加上收藏者個人知識水平、文化藝術修養千差萬別,不少“淘”來的藏品難免良莠不齊多“奇葩”。
第四亂是監管亂。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政府對設立民營博物館的審批門檻高,多達九成的民營博物館無法登記、不受監管。因而民營博物館的贗品在行政部門監管不力之下,堂而皇之地展出,也就不很意外了。目前,很多民營博物館并非免費,一旦所展為贗品,甚至是虛構出來的文物,博物館經營者就已涉嫌欺詐消費者。
建博物館不是開雜貨鋪,不是炫富,而是傳承歷史文明,展示文化。對于民營博物館的諸多亂象,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李英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