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浙江安吉天子湖鎮的村民劉安銘和婁萬里,成了地方上的名人。在鎮政府的會議室,他們當著大家的面,把干部“罵”得頭都抬不起來了。原來,天子湖鎮從5月份開始,開設了一個“百姓講堂”,每月請一位村民到鎮政府上臺來“罵”干部,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說,這是他們“轉變干部工作作風,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的新招。(7月7日《錢江晚報》)
天子湖鎮政府花錢請群眾開設“百姓講堂”,讓群眾成為主角,全鎮300多名鎮村干部全部在臺下“聽罵”,給群眾搭建了一個傾吐心聲的平臺,讓群眾把平時不敢說的、不敢罵的話都一股腦兒傾倒出來,一方面可以讓群眾打開心結,便于政府接下來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讓干部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沒做好,以便自查自糾、查遺補缺,對于政府工作的提高大有裨益。
當然,有人會說干部花錢找“罵”是一種矯情,也不排除作秀成分,即便如此,這樣的“秀”能讓群眾敢說真話,干部能具備面對面“被罵”的勇氣,也是一種進步。事實上,天子湖鎮干部“找罵”并非走過場,比如劉安銘企業遭遇的問題,在他“罵”后的第二天,有關部門就上門辦公,不僅為他租賃了新廠房,還落實了2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徹底解決了他的難題。表面上看,是干部花錢找“罵”,實際上是花錢買經驗教訓,以“罵”表達群眾的訴求,使政府工作更加惠民便民,這種找“罵”的方式顯然具有積極意義。
以往,干部與群眾缺少一個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干部很難知道群眾心里想什么,因此也不能對政府工作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群眾“罵”干部絕非無中生有的亂罵,如果這種“罵”能夠堅持下去,每次“罵”都能解決實際問題,并成為一種常態,“罵”的聲音也許會越來越少,換之以提意見、建議,共同推動政府工作落到實處,這樣的“罵”豈不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