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財政部的數據表明,今年前5個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5621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6%;全國公共財政支出466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13.2%。支出增幅剛好是收入增幅的2倍。面對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國計民生剛性支出不斷增強的嚴峻現實,過“緊日子”已成必然。
令人欣喜的是,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過“緊日子”的共識。比如說,4月18日,財政部向社會公布了今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數據,與去年的執行數相比,今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減少1.26億元,整體壓縮1.56%。其中:因公出國(境)費減少0.29億元,壓縮 1.34%;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減少0.33億元,壓縮0.75%;公務接待費減少0.64億元,壓縮4.27%。從總體上看,“三公經費”呈下降趨勢,但壓縮的比例似乎偏小。
曾記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央決定壓縮中央國家機關公用經費5%;再往前的1985年,《國務院關于節減行政經費的通知》明確要求,當年的行政經費預算,從中央到地方,都削減10%。當前,從中央“八項規定”,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重要批示,再到李克強總理關于本屆政府任期內“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承諾,黨中央國務院對控制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支出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這進一步說明,“緊日子”還可以更緊點。
“緊”自何方?
在我國政府的支出分類科目中,并沒有設立對應于“三公消費”的項目,“三公經費”實際上散落在各類行政經費支出中。從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的實際支出情況看,也不過占到整個行政經費支出的10%左右。其實,我國行政管理支出是由人員經費支出和公用性經費支出兩部分構成的。人員經費支出主要包括支付給職工的工資、補貼和向職工提供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費用;公用性經費支出主要包括辦公用品、出差、開會、水電、郵電等支出,辦公設備、交通工具購置,機動車、船的燃料和修理,房屋維修,以及開展業務活動的經費等。
這么說來,政府過“緊日子”首先還得從緊“人頭費”開始,即緊“人”。
在行政管理支出中,占比例最大的、最具剛性的是直接用于人員的開支,機構和人員的增減對行政管理支出增減起決定作用。不容置疑,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太多,里面包括了大量的公務員、教育科學衛生等事業單位人員以及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現在缺乏關于財政供養系數(即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比重)的權威數字。有來自不同研究者和部門的多種說法,有 1/18(約 7000萬),1/26(約5000萬),1/28(約4799萬)和1/37(約3500萬)等多種答案。
根據福建省財政廳的統計數據,福建省2000年的財政供養人數為108.6萬人,其中離退休人員約占 20%,同期人口約3300萬人,供養系數為3.29%,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21%相近。2002年湖北省的財政供養系數為3.44%。即使這幾年全國的財政供養系數沒有增加,維持在2000年的水平,也在1/30左右。實際上,除了財政統計的供養人員,各個能吃皇糧的單位還有很多編外人員。一份資料表明,我國財政供養系數至少在1/25以上,實際供養人數在5300萬以上。
看來,精簡機構、壓縮人員,建設效能政府,應成為當前“緊日子”的頭等大事。時下,我們有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喊窮,什么工資發不出、辦公經費無著落,另一方面機構精簡成了“搓面條”,一屆一屆往下拖,誰也不愿落罵名。所謂的“民生財政”,實則是典型的“吃飯財政”,甚至靠借債度日。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歷了6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但在一些地方收效甚微。當前,有必要借“大部制改革”的東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對現有行政資源在結構上予以優化整合,實現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政府治理,并將機構改革的成果,實實在在地體現到壓縮行政管理支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