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官僚主義不僅意味著離心離德,脫離群眾,而且會直接損害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
現實生活中,有的干部因為愛擺官譜、打官腔、說官話,被群眾譏為“官味太濃”。相反,對那些平易近人、親民愛民的干部,群眾則發自內心地稱贊“沒有一點架子”。
“官味”的背后是“官念”。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反對官僚主義作為集中解決的“四風”問題之一,可謂找準了穴位、抓住了要害。
中國有著“官本位”的歷史積習。歷史上雖然不乏好官、清官、有作為之官,也不乏能夠正確認識官民關系的官,就像一副縣衙的楹聯所寫的那樣,“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說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但因為歷史局限、階級局限,許多官員醉心于仕途,熱衷于官威,“烏紗略戴心情變,黃閣旋登面目新”。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澤東說過,“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無論是誰,不管擔負多么重要的領導職務,作為群眾的本色不能變,對群眾的情懷不能淡,為群眾服務的宗旨不能丟。“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獨特優勢,為實現中國夢凝心聚力,攻堅克難。
戰爭年代,我們曾用“延安作風”打敗了“南京作風”,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干部同人民群眾一塊苦、一塊干、一塊過。今天,交通發達了,網絡普及了,通訊手段先進了。然而,有的干部卻不愿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有的不顧實際條件和群眾意愿,決策時拍腦袋,表態時拍胸脯,出了問題拍屁股;還有的官氣十足、獨斷專行,老子天下第一,容不下他人,聽不得不同意見。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忘記了出發的“原點”,必然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漸行漸遠。
“沒有當兵的,哪有當官的;沒有基層,哪有領導機關。”對于一支軍隊來說,官僚主義不僅意味著離心離德,脫離群眾,而且會直接損害部隊的凝聚力、戰斗力。“將之求勝者,先致愛于兵”。彭德懷元帥常說:“你越是放下架子,部屬對你越親切。”彭德懷本人在生活上向戰士看齊,不搞一點特殊;經常深入前線了解官兵的需求,還將手伸進戰士鞋內檢查是否保暖;視察連隊時,從不坐靠背椅,堅持和戰士們一樣坐矮板凳,所以他“總能喝到祝捷的宴酒”。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個重要目的是解決對廣大官兵的根本態度問題,搞明白“當兵為了誰”“打贏依靠誰”。當一個個戰友激蕩著“可與之赴深溪、可與之俱死”的熱血情懷,軍隊就擁有了走向勝利的基石。
羅榮桓元帥在任總政治部主任時曾對機關的同志講:“不要以為你很高,這種高是因為你騎的馬高,下了馬該多高還多高。”實踐證明,誰能放下架子、祛除“官念”,誰就能做到“官味”淡而“兵味”濃、朝氣升而暮氣遁。
(作者單位:北京軍區軍訓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