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改作風要持之以恒時,一位部門領導同志說,是規則就得有剛性,不容許搞變通,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讓步。的確,改作風如是,其他很多事亦如是。
改掉壞作風,是決心問題,也有個方法問題。因為壞作風之成,非“一日之寒”,倘若一下決心就能改掉,我們又何需下這么大的氣力?那么,如何祛除作風的積弊與頑疾?建樹風清氣正的規則之后,在一件件具體的事情上就堅持住,針對一個個棘手的問題即解決之,這么一樁一樁做下去,必清風起,歪風伏。這就是改作風的方法。倘若不得其法,遇到問題又搞突破、行特例、做變通,就必然落入“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讓步”的怪圈。
許多腐敗分子,最初他們也都想清廉,最終卻落至這般田地,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空有清廉的決心,而無守廉的方法。有一個落馬者寫道,“禮金‘漫天飛’,你若不接受,人家說你‘假正經’,不好為人,不好工作,并讓大家都難堪。心想,社會風氣如此,收點禮金也算不了什么,以惡小而為之,以從眾而自慰。”現實的各種利益與誘惑,往往就是這樣模糊掉廉腐的界線,消磨掉腐敗的心理防線。倘若堅持原則不違,底線不碰,其違其碰必有自警,則每一次都將成為捍衛自己規則的契機,焉能不“千磨萬擊還堅勁”?如果從一開始無警覺、沒守住,必致原則一松再松,底線一放再放,最后便“針大的眼進斗大的風”。
在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們總能聽到類似的回答:“我們自己吃的姜不使這種藥,另外再種一溝”。他們一開始也未必就昧良心,何以到頭來徹底走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面,違背最起碼的道德良知?究其因,還是最初的道德底線沒守住,在利益的刺激下一次次退守,終而退到了違法犯罪的泥淖尚不自知。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們常以此自勵,要敢于突破一些舊規則束縛。生活中確有不少人,因腦筋靈活、善變通規則而如魚得水。更有許多人為人處事,一遇規則當道,首先想到的不是規約自己的行為,而是去拉關系、走后門,突破規則,達成目的。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缺乏遵守規則的文化基因、心理基礎,“他律規則”總是想方設法去違反,“自律規則”輕而易舉可退讓。這正是“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讓步”的深層成因。
一個人沒有規則意識,今天可以違反原則給你好處,明天就會無原則地給你帶來惡果;一個社會沒有規則意識,今天可以享受無端破壞舊規則釋放的紅利,明天就會承受因漠視新規則而付出的代價。規則不是不可以打破,但打破規則本身也需要規則。都不講規則,都去打破規則,其結果必然出現“互害型社會”。那位改邪歸正的“無良農民”的感慨值得我們反思:“賣假酒的能保證不吃毒肉嗎?養雞賣飼料的能保證不喝假酒嗎?我能保證我不吃假藥嗎?你覺得你占了便宜,我覺得我占了便宜,最后大家同歸于盡。”
有一個瑞典小孩拒絕回答一道閱讀題,理由是他們全家都是動物保護者,而這篇文章寫的卻是狩獵。老師說文章只是通過狩獵故事告訴一些做人的道理,你想復雜了。小孩說道:“不!我想的并不復雜。其實很簡單,這篇文章觸犯了我的原則。”
如果能從小建樹規則意識,過有底線的生活,做有原則的事情,社會必遠離“互害”走向“互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