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第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于偉國在會上說,看一個部門的工作,首先看其干部在不在狀態,啥叫在不在狀態?于偉國舉例說,還沒下班,就想著下班后去游泳健身;還沒到周末,就想著周末的活動安排,這就叫“不在狀態”。(4月27日工人日報)
按照于偉國的舉例,如果把還沒下班就想著下班都定為工作“不在狀態”,那么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的這種狀況,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和嚴重的問題。作風建設,要從小事抓起,近年來一些地方抓作風建設就是拿干部工作“不在狀態”開刀的。據4月9日成都商報報道,敘永縣有33名機關干部因工作“不在狀態”,受到不同程度處分,其中1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1人被行政記大過處分,1人被組織處理。其余30人被扣發今年目標考核獎勵。這種查找作風浮漂、工作浮夸、心理浮躁等“混日子”、“磨洋工”的現象,敢對“不在狀態”的“清閑官”、“太平官”動真格的做法,必將增強干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盡管有些因“不在狀態”而被懲罰的干部和其他一些干部群眾,對這樣的處理不理解、不滿意,或深感委屈,或耿耿于懷。對此,我們暫且不予理會,不做爭論,留待事實與歷史去評價。在此,單就“在狀態”與“不在狀態”的問題,來思索和探究一下。
每個人不可能一直都精神飽滿,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有“不在狀態”的時候。生理、心理調節得好,情緒就好,做事就投入,效率就高,就進入狀態;而一旦身體有恙,體力不支,或遭遇麻煩,很容易心不在焉,精力分散,做事情難免丟三落四。可以說這種“不在狀態”是自然而正常的情況。干部也是平常人,也會出現生理和心理的低潮,可以理解。但在執政為民的崗位上,在履行職責的實踐中,卻要時時“進入狀態”。倘若對發展的大事、對百姓的事情,三心兩意,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工作精力不集中,時常懵里懵懂,就不可能有所作為。既然“不在狀態”,那還要這樣的人當領導豈不要誤了大事?更有些官員,說他不在“狀態”也不全對,只是他干公事常不在“狀態”,謀私利卻總在“狀態”。這種人能讓他繼續占位嗎?
經常看籃球或足球比賽的人都知道,如果場上有球員尤其是大腕球員“不在狀態”的話,那就會把這種萎靡的精神傳染給其他隊友,直接影響到隊伍的成績。一個團體就是一個球隊,領導干部就是球隊的主力球員。他們如果“不在狀態”,勢必影響戰績。俗話說,“無功就是過”。干部在工作中“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腐敗腐化,卻有渙散作風、松弛紀律之弊,這也是一種“不作為”,也是一種危害。一個單位或部門,“不在狀態”的人多了,其言其行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在狀態”的同志。“混”的風氣一旦形成,吃香的是夸夸其談、不干實事的人,吃虧的則是老老實實、埋頭苦干的人。久而久之,就會人心渙散,戰斗力削弱,不僅貽誤工作,而且容易導致理想信念虛化、敬業精神淡化、紀律觀念弱化,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是什么造成了干部工作“不在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一方面是干部自身的素質不過硬,精神萎靡不振,無法找到工作狀態;另一方面是干部體制有弊端,沒有科學規范的激勵、懲戒等機制,使得“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差干好一個樣”、“在狀態”與“不在狀態”都一樣。
沒有內生動力,缺乏內在要求,不進行內部管理,干部工作“不在狀態”就會成為機關的一種可怕常態。這一現象,有關部門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切實采取有力措施,盡快讓干部找回工作狀態,讓“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清閑官”、“太平官”,不再“清閑”、“太平”下去!這是黨的事業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