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2013年04月19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被大量撲殺的家禽,到黃浦江上漂浮的死豬,都與我國傳統農業養殖方式脫不開關系
因為H7N9禽流感疫情,不少人談雞色變。正因此,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河南鄭州疾控中心人員帶頭吃雞的新聞,引來不少關注。
疫情來襲,大規模的活禽撲殺、陷入冰點的禽類交易,讓養殖企業甚至餐飲機構蒙受巨大損失。這樣的局面下,社會管理者帶頭吃雞,緩解恐慌、提振信心,服務精神和責任意識值得肯定。
不過,話說回來,疫情引發恐慌,與其說是生物學問題,倒不如說是社會學問題。公眾心目中對雞肉安全與否的判斷,并不單純以專業人員敢不敢吃為標準。需要看到,公眾經歷或目睹危機后的顧慮心理,總要有一個消解的過程。正因此,除了帶頭吃雞這樣的“感性號召”,還應在及時公布疫情、細化防控措施、注重公眾參與、強化心理疏導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讓群眾在清楚明白的狀況下逐漸放下心理包袱。
消除恐慌與恢復信心,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都需要花些時間。遠水不解近渴,帶頭吃雞鼓勵消費的同時,還需要更直接的干預手段,幫助業者渡過難關。媒體報道,有長沙養殖戶悶死2萬多只雞,哭著掩埋后出門打工。大規模撲殺家禽,固然是出于安全考量的必要措施,但十年未變的補償標準是否應適當提高?政府財政補貼能力有限,但能否通過開發和推廣相關的農業保險,分散他們的經營風險?
要從根本上提高養殖者的風險應對力,“末端治理”外,更需長遠的“頂層設計”。加強疫病預防和監控體系建設必不可少,但最關鍵的,還是從產業本身找出路。
從被大量撲殺的家禽,到黃浦江上漂浮的死豬,近期禽類畜類的一系列問題,都與我國傳統農業養殖方式脫不開關系。散戶經營為主的生產方式,不但大大提升了疫病風險和市場風險,同時也加大了監控防治的難度。養殖規模小與養殖水平低,正是提升禽類品質、疫病監控防治和企業抵御風險能力的一大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盡管禽流感疫情給相關業者造成巨大損失,但同時也在倒逼我國養殖業的轉型升級。無論政府還是企業,不妨以此為契機,在保證產品供應的前提下,鼓勵推進以市場化為手段的產業整合兼并,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規模化經營,實現更加高標準的生產模式。這不僅是告別“禽賤傷農”的需要,更可有效防止之前曾引發社會擔心的濫用抗生素、飼育速成雞的問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安全的食品。
從長遠看來,更需打造出一個“養殖經濟升級版”,這才是對全國200萬禽類養殖業者、對十數億消費者最大的負責。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