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

學習時報:如何理解“收入倍增計劃”

鄭京平
2013年01月14日08:52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被社會冠名以中國版的“收入倍增計劃”,受到熱議。人們在為目標所鼓舞的同時,也提出了這樣或那樣的疑問:目標能實現嗎?收入上漲后會不會被價格上漲吃掉?從人們的議論中可以看到,做好“收入倍增計劃”的解讀十分必要。

關于“收入倍增計劃”的具體數量含義。第一,“收入倍增計劃”中的“倍增”,即“翻番”是按不變價格說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剔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因此,不存在一些人擔憂的所謂倍增的收入會被價格上漲所吃掉的問題。

第二,根據2010年的實際情況和“收入倍增計劃”,到2020年我國GDP總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的價格將分別達到80.3萬億元、38218元和11838元。由于2011年和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已成定局,要實現“收入倍增計劃”,2013—2020年的8年間,我國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需要分別達到 6.86%、6.86%和 6.3%的水平。

第三,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和世界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在放緩,我國2020年實現翻番目標后,我國GDP總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

第四,“收入倍增計劃”隱含著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將有所提高。“收入倍增計劃”要求GDP總量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同時翻番,由于人口每年要增長(假設今后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5%),所以,居民收入總量在翻番的基礎上,還要多增長 10年人口增加的 4.6%才行,這意味著居民收入占 GDP的比重至少要提高 4.6個百分點。

總之,經過努力實現“收入倍增計劃”后,國家更強、人民更富。

“收入倍增計劃”是個積極而又穩妥的目標。所謂積極,是指目標的實現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非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輕而易舉。在經歷了30多年年均9.9%的高速增長時期之后,我國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在增加,挑戰和矛盾增多。

第一,外部經濟環境將比前10年要差。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世界經濟將在波動中低速增長。從近期看,有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和新興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發達國家政府、家庭、銀行和企業的去杠桿化能否平穩實現等問題。 從中長期看,世界經濟“大病”過后的恢復需要時日,歸還“透支”欠賬需要時日,構建新經濟秩序以及理論科技創新需要時日,化解人口老齡化與高福利政策之間的矛盾更需要時日。

第二,國內資源環境勞動力制約強化。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原本就較低。加上前些年破壞性開采和超高速出口,使我國資源的約束進一步強化,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有些已經超過50%。環境約束增強。土壤、水資源、空氣等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上已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勞動力優勢弱化。201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出現下降苗頭,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為74.43%,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為近年來首次下降。

第三,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進一步增加了實現目標的難度。這次“收入倍增計劃”目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盡管從長期看,科學發展方式無疑會更加有利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但就短期而言,在轉變過程中,仍需要適當犧牲一點發展速度。而過度依賴外需、過度依賴投資、過度依賴工業的發展模式必須改變。此外,從歷史資料看,1979—2011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與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之比是9.9%∶7.4%,按此比例,今后 8年 GDP年均增長6.86%時,只能使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5.1%,無法保證翻番需要的6.5%的速度,可見必須較大力度地調整國家、企業與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關系才行。

第四,體制機制仍不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政府管理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科技創新體制等均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第五,轉型期經濟社會矛盾趨于突出。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收入分配關系急需理順,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完善,教育、環保等領域問題突出,潛在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所謂穩妥,是指目標經過努力可以實現。我們在看到實現“收入倍增計劃”目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實現目標的有利條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際環境看,盡管不及前10年,但總體仍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有利于改善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全球理論科技創新也大有希望。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依然巨大。一是政局穩定、方向明確、道路寬廣。黨的十八大的順利召開,向世人昭示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新一屆領導集體的順利產生、思想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一步確認,為我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和思想基礎,減少了道路選擇可能帶來的“折騰”。二是經濟發展階段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工業化信息化的進一步融合,農業現代化的加快發展,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等都蘊藏著巨大增長潛力。三是幾十年快速發展為我們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外匯儲備、貨物出口額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谷物等農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鋼、電解鋁、水泥、精煉銅、船舶、計算機、空調、冰箱等產品產量都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交通通訊、市政設施、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加強,科技水平提高,人才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四是歷史發展的實際讓我們充滿信心。近10年GDP和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0.7%和8.5%以上。

總之,我們可以自信地說,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是積極而穩妥的。經過努力實現目標后,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將更強,人民生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全面小康社會定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