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2012年12月03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徹底消除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讓他們獲得走進醫院的勇氣和條件,這是對他們的保護,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保護
在第二十五個世界艾滋病日到來之際,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由于社會歧視存在,有高危行為的人不主動尋求或不愿接受檢測,導致我國有近一半的艾滋病感染者沒有被發現,增加了傳播的風險。這沉重的事實,令人難以釋懷。
近半感染者未被發現,折射出我國艾滋病感染者就醫率低下的嚴峻形勢。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因手術輸血感染病毒,卻一直不敢正視病情。服用偏方之后,在未經檢查的情況下竟然“自以為治愈”,如果不是后來因病就醫期間被再次確認艾滋病感染,他恐怕還將繼續自欺欺人下去。
“自欺欺人”的背后,是感染者心理上背負的巨大社會壓力。盡管多年來的知識普及始終提醒人們,艾滋病的感染渠道較多,不能把艾滋病感染跟吸毒、濫性、生活不檢點畫等號,但很多人一提及“艾滋病”,仍然難以擺脫恐懼、憎惡、歧視等負面情緒,存在這種心態的甚至不乏醫務人員。就在不久前,天津一名肺癌患者因在手術前被查出攜帶艾滋病病毒,求醫屢遭拒絕,最終他私改病歷隱瞞病情,才得以接受手術。
醫院尚且如此,艾滋病感染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境遇可想而知。社會的歧視,讓許多高危性行為者不愿接受病毒檢測,增加了艾滋病病毒傳播的風險。長期缺乏治療和孤獨,折磨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身心。在生命質量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他們中有的人迫于生計從事著可能傳播艾滋病病毒的職業,極個別人甚至產生仇視社會的心理,不惜以身試法,報復社會。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艾滋病的無知和偏見,以及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看望艾滋病患者時所強調的那樣,防治艾滋,有治無類。不論艾滋病感染者是從什么渠道感染病毒的,他們都是弱者、是受害者,我們都不應該拋棄他們,對他們的歧視是社會的恥辱。艾滋病感染者有尊嚴生活的權利,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讓他們找到治療的途徑和合適的生活方式,提高他們的權益保護水平,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治療的信心。這既是救治撫慰艾滋病感染者的需要,也是建設公平、公正社會的應有之義。
在發達國家,艾滋病已成為一種“可控疾病”,患者死亡率、母嬰傳染率都明顯降低,大多數患者已能在藥物的幫助下長期帶病生活。取下有色眼鏡,徹底消除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讓他們獲得走進醫院的勇氣和條件,這是對他們的保護,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保護。
艾滋病往往與貧困伴生,要讓感染者得到有效的治療,除了提高醫療救治水平外,還應該加強醫療救助,使貧困家庭的艾滋病感染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藥。防治艾滋病是復雜的醫學問題,也是緊迫的民生問題、社會問題,需要全民參與、全力投入、全面預防。只有如此,才能鼓舞起與艾滋病魔勇敢抗爭的決心和信心,讓我們的社會更安康和諧。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