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1日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此次會議,最讓現場一位常年服務于此的工作人員感到不同的,是“會風的變化”。在聽取匯報過程中,李克強一再插問,所問問題之準,之深,之專業,都是官員們手中的匯報材料中所沒有的“現成答案”。個別官員一旦脫稿對此顯得“不適”。這位工作人員發表感想說:“只會照本宣科的官員,在這里不好混了。(據11月22日中國新聞網)
開好一個座談會,其目的就是要了解情況、總結經驗、分析現狀、查擺問題、提出對策。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就要與會人員實事求是、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暢所欲言、積極討論。這樣的座談會才真正有成效、有價值、有意義。這就需要與會人員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上有新思路、新舉措、新語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在發言中做到簡短精煉、直截了當、觀點鮮明、重點突出。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人們經常看到座談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就是與會人員正襟危坐,拿著事前準備好的發言稿,一字不漏地區念完,主持人也是一聲不吭地、一語不發,待所有人員發言完畢,用事先準備的文稿作一個總結就散會。尤其是一些高層次、高規格的座談會,與會人員更是顯得十分拘謹,整個會場死氣沉沉,沒有觀點交流,沒有思想碰撞,沒有頭腦風暴,自然也就沒有更多的效果。
不可否認,為會議準備材料是必要的。問題在于很多“照本宣科”的發言稿,與會人員并沒有消化好、理解好、駕馭好,認為只需一字不差地念下去即可。正是有了這樣一份稿子,也使得一些官員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舟車勞頓的調研,省去了勞心費神的思考,省去了深思熟慮的準備,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惰性、出現一種懈怠,從而放松學習,慢慢地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丟掉深入實際的作風,弱化開拓進取的精神。這種情況不僅對工作開展有影響,而且對領導干部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是有害的,其實質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本本主義在文風會風上的一種翻板。
俗話說,油燈不挑不亮,道理不議不明。在這次座談會上,人們注意到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李克強同志沒有按部就班地等與會人員一個接一個來發言,而是不時地提問,不時地與大家交流,有時還“打破沙鍋問到底”,給整個會議帶來一種全新的風氣,也給那些滿足于只念稿子、不善于動腦子的官員來說,敲響了警鐘。因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思考就沒有說服力。要想對答如流、從容不迫,提出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思路,就要把功夫放在會前,對情況全面掌握,對問題深入思考,對工作親力親為,做到胸中有溝壑、肚里有乾坤。反之,如果沒有做到了然于胸、運用自如,那么在領導的插問和追問面前,就會臉發燒、心在跳、頭冒汗、手冰涼,就會亂了分寸,甚至前言不搭后語,頭腦一片空白。在大力倡導平實之風的環境下,這樣的官員只會濫竽充數、混不長久。
文風體現一種作風,會風折射一種政風。領導干部要把改進文風會風、轉變工作作風作為一項基本要求,身體力行、勉力而為,多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多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多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空話和套話,真正樹立求真務實、勤政為民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