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墨
2016年12月29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媒體報道了“雲南一科研基地隱藏高檔招待所,被指基本沒做科研”的新聞,顛覆了公眾對於科研艱苦求索的認知。
媒體報道的細節很豐富:該科研基地名為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花紅洞實驗基地,原名為雲南省珍稀瀕危植物引種繁育中心,當時被稱為“全國環保系統唯一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繁育中心”。在這片隱蔽的科研基地高牆內,建設了一個標準網球館和一個羽毛球館,並且建有擁有數十間房間的高檔招待所、餐廳和茶樓。一位熟悉基地的員工稱,這些設施的裝修參照酒店“四星級標準”。然而,這裡基本沒做過引種繁育工作,也曾有科研人員來過之后感覺這裡變成了一個俱樂部。
如今,我們對科研並不是要求得清貧,也不應當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堅守“君子固窮”的氣節。隨著經濟發展,科研條件也應當逐步改善。但無論如何改善,都應當循著科研的基本邏輯,追問大規模的資源投入流向。
當科研基地的豪華場館拔地而起,流光溢彩,難免會刺激公眾的觀感。這些投入,與科研有何關聯?更何況這家基地“基本沒做科研”。
這些場館究竟作何用處,經費從何處來,接待過誰,當初又是誰主持興建,諸多問題必須有明確答案。此前紀檢部門已就兩個球場的問題進行了詢問,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也遞交了情況說明,對於兩個球場的進一步處置問題,正在等待上級意見。公眾期待“意見”盡早出現。
如今提高科研工作人員待遇已經成為時代話題,政策的屢屢出臺,觀點的反復表達,形成了頂層設計和輿論呼吁的合圍。但另一方面,卻是科研腐敗高發——去年科技部發布的巡視整改情況通報中,有8名科研人員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而這個變形的科研基地,無疑提供了一個注腳:在非無人機就難以監管的深山密林,在從財政端口流向研究前沿的重重關隘,科研經費是如何被覬覦,又是如何被吮吸、扭曲使用的。
科研基地變身“后花園”的輿論負面影響是深遠的。它的存在,會模糊“科研人員待遇”這一話題的焦點,並引發公眾的疑問,科研究竟缺不缺經費?一座富麗堂皇的場所,可以掩蓋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呼聲,多大程度地動搖公眾對於科研工作嚴肅與權威的認知?
該事件中有一個細節頗值得咀嚼:據雲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由於缺乏管理,科研人員在基地種植的草本植物被挖空,如今這裡被種上了蔬菜。科研腐敗若不從嚴追查,不僅抽空經費,更會挖掉科研工作的根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