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思明
2016年10月25日13: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本想申請種植500株檳榔苗和500株益智苗,結果卻領到2頭豬和150隻小雞。因為飼養技術跟不上,不到一個月,就死了131隻小雞。”面對省裡下來的扶貧工作督查組,海南保亭縣響水鎮什龍村一位村民道出煩惱。
脫貧攻堅,講究一個“準”字。隻有識別準,才能幫扶準,最終實現退出準。但從許多地方火急火燎出臺的政策來看,沒有深入基層調研,而是以精神傳達精神,讓“準”字失了準星。特別是在西部的一些貧困山區,由於識別標準缺乏剛性約束,前期的識別不精準,已讓村民意見較大。隨著扶貧政策“含金量”越來越高,一些非貧困戶為了成為貧困戶,無理取鬧、纏訪的現象開始抬頭,不僅加劇了干群之間的對立,也讓干群矛盾日益影響扶貧攻堅工作成效。
俗話說:“壓力是把雙刃劍”。面對扶貧攻堅中出現的問題,如何把以前沒做好的糾正過來,把薄弱的環節強起來?答案是:擔當。隻有從上到下的擔當,把責任扛起來,而不是把責任一股腦推給基層,才能真正實現亡羊補牢。否則,一味拿著雞毛當令箭,隻能是逼著基層為了任務而任務,甚至出現“罷工”的現象。這樣的扶貧攻堅成效或可有之,但其中賭運氣的成分更多。如此情況下,百姓怎不蹺腳罵娘?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大工程,需要系統化管理,而不是層層分包、各自為政。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力,都需要統一調配,而不是仍由各個渠道注水,或撒胡椒面。同時,改進不足,不是全盤推倒。畢竟基層已做了大量工作,給貧困戶帶來了實惠,也促進農村面貌的改觀。因此,提高脫貧攻堅準度,還得根據問題成因對癥下藥。
首先,梳理文件,讓政策具有穩定性、實效性,給基層吃下定心丸。否則,雖然政策對群眾越來越好,但計劃不如變化快,你讓基層怎麼開展工作?直面群眾的村干部隻能是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時間一長,干脆就不宣傳、不解釋,任由群眾的不滿情緒在質疑中發酵。同時,群眾看見政策帶來的福利越來越好,也會相互比較,並採取觀望狀態,期望更好的政策出臺,反而降低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滯后了脫貧的進度。
其次,梳理流程,大膽給予放權,讓基層在操作上具有靈活性。如產業扶持周轉金就是典型的例子。前期貧困戶申報,不僅需要找擔保人,還需層層轉報,等到資金下發下來,黃花菜都涼了半截,以致貧困戶不願申報。現在把權限放給村上,貧困戶再也不用為找擔保人而煩惱,而且審批速度快,不僅申報的人多了,而且發展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同時,一些脫貧戶,仍會因病、殘、傷返貧,難道因為他(她)已脫貧,就不能享受現有的一些扶貧政策?隻有允許建立幫扶的靈活調節機制,方能讓扶貧紅利更加惠民。
最后,梳理成效,完善容錯機制,讓基層敢於突破創新。鎮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人,負有直接責任。要推動精準幫扶向扶貧攻堅過渡,就不能僅在框框內畫圈。鄧小平同志說過:“白貓黑貓,隻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隻有進一步完善容錯機制,促使基本干部把工作目標落實到“干成事”上,習慣用改革發展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研究解決問題,探索新路子,推動本職工作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才能形成真干、實干、苦干、巧干的氛圍,調動干部的積極性,勇挑職責,在扶貧攻堅路上堅定不移向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