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如
2016年09月12日14: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才機制改革意見實施以來,選才用才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舊的人才評價體系迫切需要改革成為了共識,論文、外語、文憑這三座橫亙在選才育才之路上的三座大山急切需要搬除。特別是選才中的論文導向,單以發表論英雄,把人才束縛在紙面功夫上,更是迫切需要被打破以回歸實干精神。
寫論文,一直是反映自身學習工作科研的重要途徑﹔但人才評價過度注重論文導向,就往往會形成輕實干、重文章的導向,甚至會導致一些職業道德素養不過關的人為了得到更高層次的認可而以各種非正常途徑造論文、發論文。種種亂象,其根源都在於論文脫離了本來意義,論文導向背離了實干精神。
人才在用不在看,好的人才不在於說的如何天花亂墜,寫的如何妙筆生花,而在於在自身專業范圍內是否真正是行家裡手。好的論文,也不在於如何絞盡腦汁的寫、如何翻新花樣的造,而在於真正寫出新導向、反映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一旦論文背離了實干精神,為發表而寫,為出名而寫,為職稱而寫,浮躁情緒就會多起來,研究的冷板凳就很難坐得住。
考核評價毫無疑問是最有力的指揮棒,形成實干導向就會帶動一批實干的人﹔形成論文導向就會導致人人千方百計發表。好的成果不可能人人都能研究的出來,高質量的論文也不會是信手拈來,正路不通走歪路,冒名頂替、造假抄襲、數據編造、花錢上稿等亂象也就紛至而來。如果一篇論文能否發表直接可以在社會評價和科研地位上“兌現”,甚至成為下半生衣食無憂的憑據,有人願意鋌而走險也就可以理解。
干的好不如寫的好,寫得好不如發表層次高,這種導向一旦形成,發論文趨之若鶩,論實干坐不住就幾乎是必然。學習研究的目的還是在於運用,就像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區別在長期與短期,而絕非紙面與實干。為發表而發表的論文,必然會流於空談、脫離實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論文滿天飛、專家到處是,有效成果卻不多的問題。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際上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精神的回歸。選人用人的標準必須緊緊聚焦“才”這個核心,才能確保方向不偏、焦距不散。隻有立足實踐得出、具有指導意義的論文,才真正的有價值﹔隻有打破各種條條框框、回歸選才本質要求的評價體系,才能選出真正的人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