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08月17日10: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裡約奧運會賽程過半,中國代表團獎牌數暫列第二、金牌數第三。8月16日媒體報道,國家有關部門官員在當地接受採訪時,一方面表示,要力爭金牌,但金牌不是全部標準,另一方面也認為,“競技體育永遠是爭第一的”,在賽場上沒有第一就沒有說話的權利,所以失敗了就要認真總結,要重新崛起。
這一表態,聽上去有些前后互相矛盾,但恰恰反映了當下體育主管部門的矛盾心態。舉國體制下的“金牌至上”越來越受到詬病,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體育發展的重心,應從片面抓競技、拿金牌,向社會體育、向普惠大眾轉移。然而一旦獎牌數量、甚至隻看金牌數量不盡如人意,體育主管部門就會承受巨大壓力。所以一邊說金牌不是全部標準,一邊又得說不拿金牌就沒有說話權利。這說明整個社會對體育運動的理念偏差,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似應抓住金牌數暫“不盡如人意”的契機,反思我們開展體育運動的“初心”,端正國民心態。
從體育的本源講,快樂、享受是根本。人類最初的體育活動就是一種本能嬉戲,與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吃飽喝足,打打鬧鬧,有時是一種無意識的生存技巧訓練,席勒稱之為“過剩精力”。支配這種行為的是一種本能的快感,靜極思動,做了就很舒服。或者可以叫做運動欲,沒有什麼功利性目的性。后來這種運動與生產勞動、軍事格斗、原始信仰、生殖崇拜等相結合,開始有較為規范的動作,演變為具有一定層次、一定節奏的身體動作組合,這就產生了原始體育運動。但其本身仍主要是娛樂,或娛神,或娛人。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產生了一種世界上獨特的展示體育運動的形式,這就是定期舉辦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規范了體育比賽的形式,提高了運動員的地位。然而也因過於強調競技結果,有人為了在運動會上獲勝,開始通過專門學校、醫生等各種手段提升競技技能,甚至為競技而競技,出現了職業運動員。這也正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成了職業選手的比賽,離普通大眾遠了,離體育運動快樂、享受的初衷遠了。也正因如此,1894年現代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時,專門把“業余原則”寫進章程。
然而,在很長時期內,人們對競技運動附加了許多政治功能,什麼為國爭光之類,眼盯金牌,不遺余力。不止一個國家經歷過這一階段。從某種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尤其當國家實力不足、民眾缺乏自信心的時候,拿金牌至少証明“我們還行”,某些時候能滿足人們的自尊心。但從本質上講,這是體育運動的怪胎,把原本應是快樂、自由、享受的體育運動,變成了個別人不得不為,為了某種功利目的而進行的“被迫勞動”,甚至有人為了取得好成績吃藥、蠻練,反而犧牲了健康。
近年來,正常的體育運動理念,正在慢慢回歸。從國家層面,我們更加強調社會體育的發展與投入,從公眾層面,人們對體育運動的作用與體育精神的理解,也更為成熟。裡約奧運會上,未拿金牌的“洪荒姐”在網上走紅,奪金失敗卻喜得男友當場求婚的新聞受新媒體青睞等,都反映出人們看待體育的心態,正在慢慢發生轉變,只是轉變幅度還不夠大,更說不上徹底。當面對金牌數量未及預期,競賽成績不盡如人意時,輿論的壓力仍不可低估,體育主管部門的官員也難免心裡打鼓,故而說話聽上去有些“顛三倒四”。
不妨理直氣壯破除舉國體制下的“金牌至上”枷鎖。體育的第一功能與作用,應是滿足人們本能的運動欲望,“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其次,才論及體育的教育功能和功利目的:讓身體健康強壯,讓自律心得到培養。第三才是增強競技水平。但參與比賽的不只是專業運動員,更應是普通民眾。讓更多普通人通過增強競技水平,參與大型比賽,像近些年人們參與跑馬拉鬆一樣,增加體育運動的樂趣與成就感。直至將來,我們參加奧運的運動員有的是銀行職員,有的是銷售主管,有的是律師,請假來跳高、跳水、扔鉛球、射擊等等,拿了獎牌再回去工作、趕回家中農場收莊稼。有這樣的社會體育、大眾參與做基礎,拿金牌才更有意義。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政府再適度鼓勵與提倡,我們也不愁金牌數不世界第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相關專題 |
· 作者文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