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不知該怎麼稱呼你》,給猴年新春送來無限溫暖,被無數網民譽為最“暖心”的春晚歌曲。
《不知該怎麼稱呼你》,通篇以大白話敘事,但總書記對老百姓如鄰家大叔般的殷殷關愛,老百姓對總書記如自家親人般的信任躍然其上。此情此景,猶如冬天裡一盆紅彤彤的炭火暖透了人們的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來自何處?來自於心。心是最柔軟、最敏感、最有溫度的。一個人對別人是不是用心、是不是真心,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惺惺作態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同樣,文藝作品是不是走心,也是一看(聽)便知的。近年來有一些概念化的作品、粗制濫造的作品就不走心。不走心就不會入心,也不會暖心。無論怎麼宏大敘事、怎麼聲嘶力竭,也不會感人。
走心的前提是走生活。隻有貼地皮才會接地氣,隻有接地氣才會傳地熱。有了熱量,便會暖心。
作為《不知該怎麼稱呼你》的“總導演”,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文雄曾先后26次赴湘西調研,在重走總書記當年的考察路線時,看到苗家山寨的新變化,觸動了創作靈感。他定下主題,以“不知該怎麼稱呼你”為切入口,以總書記與百姓手拉手、心貼心為主線,展現領袖和人民水乳交融的動人畫卷。因為貼得近,所以寫得真,寫出了老百姓愛說的話,唱出了老百姓心裡的歌。 “一條鬆木板凳連著我和你”、 “你把我的手握在手心裡”、 “你把我的事裝進你心裡”,一句句冒著熱氣的歌詞,融入了真感情,帶著暖人心窩的溫度。
作品有溫度,如春風吹拂,便能撥動心弦,震撼心靈,引起人們的共鳴。許多人贊嘆:“這首歌太走心了,唱出了老百姓的心聲,觸及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好的作品莫不如此。2014年央視春晚彈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雖時過兩年,至今人們記憶猶新。“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這些溫情的句子依然令人心動難抑。有溫度的作品,之所以看過、聽過之后心裡熱乎乎的,是因為能讓人感悟到真情、友愛、溫馨,能讓人領略到美好、希望、夢想。
“人意歌聲欲度春,春容溫暖勝於人”。我們期待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溫度的扛鼎之作,讓文藝的春天更加萬紫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