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濟基本面相比,不合理的市場制度更有可能成為危機的風險源,而不合理的市場制度,不僅新興經濟體有,發達經濟體也有。
面對最近幾周的全球市場,即使最樂觀的投資者也會心生疑慮:曾經在1998年和2008年肆虐的金融危機是不是正卷土重來。
有許多跡象表明,這確實是大概率事件。近期,31個大型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市值就蒸發了1.9萬億美元,比俄羅斯一年的GDP規模還大。危險警報不止是在新興經濟體響起。最新一期的《世界貿易監測》表明,今年前5個月中有4個月全球貿易量出現了下滑,過去12個月裡全球貿易量僅增長了1.5%,而在2012年、2013年還能增長3%。這表明,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貿易大國的需求並沒有顯著改善,美歐消費需求的上升很可能是被高估了。另一個証據是發達經濟體的人均收入水平,並沒有隨著GDP出現顯著增長而增長。此外,近期美歐的股市也動蕩不已。
面對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商品貨幣市場的集體低迷引發的不安,目前許多人都在尋找始作俑者。而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被視作首選。從更客觀的立場出發看,這並非理性之舉。
首先,認定一個始作俑者不解決任何問題,相反有可能惡化危機程度。全球經濟之所以能夠渡過1998年和2008年兩場大的危機,不是因為認定了泰國和美國為始作俑者,然后爭奪了某種道義上的優勢的結果,而是同舟共濟的結果。1998年中國沒有因外部環境變化加入匯率戰,並對危機國家和地區實施了幫助,避免了危機的擴大。2008年,由規模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組成的G20取代了G7對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導權,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盡可能採取一致步調,從而避免了危機轉移引發更大的風險。在全球經濟已形成共生形態的情況下,合作才是應對潛在危機的最好辦法,今天也不例外。
其次,盡管全球市場發出的警報表明了經濟復蘇的脆弱性,但並不必然代表經濟將重新進入危機周期。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其增長遠比7年前有力得多,而中國作為另一個引擎,仍然能夠保持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增長速度,制造業、貿易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但服務業的增長令人矚目,資本項目沒有徹底放開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環境惡化的沖擊。在歐洲,希臘債務危機剛剛緩解。因此,將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商品貨幣的動蕩視為全球經濟重陷危機的預兆,是以偏概全。
可以說,與經濟基本面相比,不合理的市場制度更有可能成為危機的風險源,而不合理的市場制度,不僅新興經濟體有,發達經濟體也有。對新興經濟體來說,能否斬斷市場普遍存在的灰色利益輸送鏈條,準確評估資本項目放開的利弊,是當務之急﹔對發達經濟體來說,持續實施的貨幣寬鬆政策表明,對改善債務積壓、收入降低、失業率偏高等作用有限,應當如何調整相關政策也是當務之急。
無論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有必要對已經顯現的制度問題作進一步反思。這才是當下面對市場動蕩最該做的事。反思越徹底,市場動蕩轉化為全面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小。
□徐立凡(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