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人們需要更客觀地認識基層干部這一群體,而不是隻拿著放大鏡挑問題、舉著望遠鏡看成績。
猶記得多年前那個霞光漫天的傍晚,在鄉鎮干了二三十年的父親在家中獨酌了半斤多白酒:“終於提副局了。”其實,所謂“副局”就是“副科”。在基層工作了40年的他,退休還是科級。多年過去,基層硬件改善了不少,但基層干部的苦累與困頓,仍令人感慨。
前不久,認識了遼寧西部山區鄉鎮的一位副書記。鎮裡是庫區,要搬遷,挨家挨戶量地征地、談判補償……一干就是好幾年,經常幾個月回不了家。鄉鎮離縣城七八十公裡,無法照看孩子,隻好交給老人﹔工資2000多元,老公是海員,一出海三四個月……說起這些,這位“女漢子”忍不住哭起來。
當了“一把手”,是不是就可以瀟灑了?鞍山一位鄉鎮黨委書記說:安全生產、計劃生育、信訪治安等等,哪項不是“一票否決”?活得干好,人還得自己養,財政自收自支,全鎮80多號人,每年至少500萬元開支運轉,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使勁兒想轍。
縣長可謂基層的“大官”,處境是不是大不相同?筆者認識一位省直機關的副處長,到某貧困縣任職副縣長。半年后申請調回,說是——“權小責任大,錢少天天忙,活沒法干!”
流汗流血都不打緊,最怕還要流淚。基層干部數量眾多,素質難免參差不齊,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於互聯網的放大鏡效應,加之一些人的審丑心態,少數人把基層干部與胡吃海喝、胡作非為,歪曲中央政策、侵害群眾利益等聯系起來。基層干部群體有被妖魔化、污名化的趨勢。有網站曾調查對基層干部的評價,按滿分5分計,結果顯示,受調查網友中有近40%選擇最差的一檔“1分”。評價背后,包含著一些不滿情緒,也潛藏著不少誤解。
正如有人所說,不能因基層干部中存在問題而看不到他們付出的辛勞,作出的貢獻。他們工作壓力大,“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他們直面尖銳矛盾,沒有減壓閥,也沒緩沖帶。“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態,一旦出了問題,還最容易被處理。上級來人檢查,怠慢不起﹔工作有點失誤,媒體曝光,招惹不起。長期在鄉鎮工作,生活上缺乏照顧,很多干部成家都難。所以也有人很同情這個群體,處於“風口浪尖”、艱苦一線不說,還常常是干著費事活、吃著苦中苦、受著夾板氣。
事實上,多一點設身處地的理解就行。一方面,人們需要更客觀地認識基層干部這一群體,而不是僅僅拿著放大鏡挑問題、舉著望遠鏡看成績,導致挑剔的多、寬容的少,苛責的多、理解的少。另一方面,上級部門也應創造條件適當改善基層干部的現實處境。比如,加大中直、省直公務員定向從鄉鎮基層選拔招錄的比例,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多路徑﹔又如,盡快出臺職務與職級相結合的辦法,在財力、待遇上向基層傾斜,讓更多甘於奉獻的干部安心扎根基層。
基層干部關乎執政根基,更關乎千家萬戶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對廣大基層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關心、格外愛護,多為他們辦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對他們既要嚴格要求,也應用真心、動真情,這樣才能在一線凝聚更多的正能量,生發出共建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
(作者為本報遼寧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