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習近平總書記5月9日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要認真落實作風建設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必循、違規必究。”要“形成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需要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來規制和引導。”(據5月10日《人民日報》)
規制,就是管理和制約,就是規范和約束。總書記一句“規制”,劍指黨員干部中有章不循、違規難究的不良傾向,對於促進干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關注黨建工作的人想必記得,近10多年來,黨中央先后組織開展了先進性教育活動、科學發展觀教育實踐活動、創先爭優活動等一系列黨建主題教育活動,為了鞏固活動成果,幾乎每次活動都會出臺一批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文件制度。比如,2006年,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的意見》等4個保持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文件﹔2010年,中央印發《關於建立健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長效機制的意見》﹔2012年,中央組織部印發《關於建立健全黨員承諾踐諾制度的意見》等5個創先爭優長效機制文件,等等。
何謂“長效機制”?它是指能長期保証制度正常運行並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通觀上述文件制度,其中都無一例外地涉及黨員干部如何改進作風、聯系基層、服務群眾的規定。問題在於,面對這麼多的“長效機制”,為什麼黨員干部的“四風”問題屢禁不止?為什麼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屢遭侵害?長效機制難以保証長期管用,以致有人戲稱,“長效”機制成了“常笑”機制。
客觀地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頑固性,抓作風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作風問題存在普遍性、廣泛性,幾項制度不可能涵蓋和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某些干部的規則意識、法治觀念淡漠,對制度法規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畏,視制度形同虛設。寫到這裡,想起一個經典的案例:東北一家國有企業破產,被日本財團收購。人們都期待著日方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管理辦法,使企業盡快起死回生。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來了,卻什麼都沒有改變,制度沒變,人沒變,機器設備沒變。日方隻提了一個要求:把現有的制度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結果怎麼樣?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日本人的絕招,就是執行,無條件地執行。
重視制度,遵守規則,要從領導做起。在當下,制度建設上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規矩都是領導制定的,又都是領導破壞的。制定規矩時,領導要的是“秩序”﹔破壞規矩時,領導講的是“創新”。這表明,辦事情不是制度規矩在起作用,而是長官意志在隨意左右。有個政法大學的副校長說:“在中國,什麼法最大?是領導的看法。”這話出自政法大學領導之口,有著強烈的諷刺意味。長效機制要長期生效,必須減少執行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間,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的改變而改變。
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央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作風建設,一開始就研究制定改進作風的制度,從反對“舌尖上的腐敗”、“車輪上的腐敗”,到狠剎“會所裡的歪風”,直到出臺“年貨節禮禁令”,一風一風地查,一項一項地治,力促各項制度的落實,發揮了制度的整體效應。中央的做法,樹起了一根標桿,堪為各地示范。
相關專題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