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點名時間到了。點名並不稀奇,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當供職公職系統,特別是晉升到某個層級后,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被點名批評了。
規則隻有一條,就是通報泛化模糊化,問責虛化概念化,不點名,不得罪人,一團和氣,春風拂面。這樣的所謂批評問責,隻有形式上的象征意義。而這樣的“潛規則”堅冰,在這個冬天,開始出現漸漸消融的趨勢。“中紀委首次點名通報違反八項規定典型問題”,就是這點兒可喜的苗頭,也算寒冬裡的一絲暖意吧。
通報中,包括黑龍江副省級官員付曉光、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司長孫國慶等在內的多名官員受處分。與前三次更進一步的是,此次通報不僅人數更多,而且直接“點名”。正是“點名”,讓這次與眾不同。
分析認為,元旦、春節將至,點名表明了狠剎公款吃喝、送禮、旅游和鋪張浪費等行為的信心,也表明堅決查處、嚴格追責,及時曝光的決心。猶記得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時,中紀委也提前下發通知,狠剎公款送禮之風。回頭看,該通知是及時的。有記者蹲在政府大院數垃圾桶裡月餅等禮品包裝,發現比前幾年有明顯下降。算是度過了一個金秋送爽,風清氣正的雙節。
而現在年底點名通報,能否達到同樣警示效果,雖然還值得觀察,但,敢點名,至少一把扯下蒙了多年的“和氣遮羞布”。先有點名道姓的通報批評,有了媒體上的公開曝光,才談得上社會監督和進一步問責善后。
點名,是個開始,算是點燃問責的引信。美中不足的是,還不能斷定,這是雙節前觀賞性更強的突擊運動,還是以后將沿襲的日常制度性問責落實。當然希望,點名之后,是日常問責跟進,是體制內外監督的包抄合圍,持續高壓。
隻有“八項規定”等制度,不只是今年廉政目標,而是不再遮遮掩掩,不再運動式執法,而是日常化的穩定制度保証,這樣的點名通報,才能實現問責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