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漁
日前,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確定曹操家族DNA,証實曹操並非漢相曹參后代,同時推翻了曹操為夏侯氏抱養而來的說法。復旦課題組下一步還有更龐大的計劃,從三個層面立體地來做研究,一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二是中華家族史,三是歷史人物。孔子及其后人、堯舜禹、黃帝、炎帝是真實歷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的研究都有了相當大的進展。(11月12日《京華時報》)
復旦課題組的曹操家族DNA研究,將生命科學、歷史學、人類學以及考古學等學科融匯貫通起來,第一次從基因層面驗証了許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可能性。所獲研究成果廓清多項歷史謎團,且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項堪稱重大的研究成果,卻引來“意義何在”的質疑。
質疑者詰問“意義何在”,無非是此項研究似乎缺乏現實的“實用價值”——花了巨額經費,卻沒看到利益回報,於是就忍無可忍了。在質疑者眼中,所謂“意義”大概隻有功利一個維度,而沒有歷史、人文、科學等其他維度。至於一些網友又將此事與社保窟窿、看病貴看病難、高房價、貧困生等強拉硬扯在一起借題發揮,我隻能說,我不屑於辯論。
是的,學術研究應該為“改善民生”、“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作出貢獻,但並非所有的學術研究都隻為了一個功利目的。事實上,大量的學術研究,尤其是人文領域的學術研究,恰恰是天然缺乏功利性的,它們的貢獻不在於看得見的物質層面,而在於形而上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層面。如果我們衡量學術研究的標尺只是一個“有用性”,那等於取消大部分人文研究,陷入文化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沼。
復旦課題組表面上研究的是曹操,但實質上研究的是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隻要把曹操這根線索厘清,整個斷代史研究會有一個豁然開朗的局面。再擴散開去,也許就因為廓清了一個歷史謎團,整個歷史就要重新書寫,而我們為什麼隻盯著曹操這片樹葉,而看不到魏晉史這片森林呢?為什麼我們隻盯著利益回報,而看不到思想、文化和歷史的進境呢?
如果“証明1+1=2”能成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確定曹操家族DNA為什麼就不值得贊嘆?廓清一段歷史,哪怕僅僅是澄清一個歷史細節,都涉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心理認知結構的涵養。沒錯,我們哪怕帶著歷史的謬誤生活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后果,但這終究是沒有尊嚴的一件事情。
可怕的也許不是對於歷史無知,而是拒絕知道真相﹔可怕的也許不是文化粗鄙,而是抗拒文化進步。這種歷史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思想狀態,是社會價值觀庸俗化的投射,更是對神聖的學術研究的無禮冒犯。輕率地指責,帶著不加掩飾的偏見和無知,這其實很難說是一種質疑,毋寧說是一種借題發揮的泄憤。
有人說,証明堯舜禹和孔子是否為真實人物就是“顛覆中華文明”,但在學術研究的視角中,任何東西都是需要証明的。這與其說是兩套話語系統的不兼容,毋寧說是社會對於學術研究既缺乏理解,也喪失敬畏。對於一項學術研究,似乎人人都能指責一番,卻從不問你指責的自信到底源於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