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偉德
近日,雲南省招標採購局公布的“三公”經費引發關注:2012年該局“三公”經費僅為2700元,今年的預算則為0。招標採購局這樣的實權單位如此“節儉”,引發網友們的質疑。(11月3日《新京報》)
三公經費是指財政撥款支出的公務用車、公務接待、公款參觀學習和出國(境)考察這三項經費。簡單說,它包括了最基本的行政開支,如果說沒有公務接待、公款參觀學習和出國(境)考察還勉強說得過去,但若是連最基本辦公車馬費都沒有,顯然不符合常識。
但從技術上,這種情況卻是可以發生的。所謂的預算不過是一種賬務安排,卻未必符合實際支出。若要想實現零預算是完全可以找到理由或辦法的,比如沒有一次公務接待,沒有開展一次考察、學習等活動,單位的公車全都賣了,即便有也“封存入庫”不使用,如此處理之下確實可達到“想零則零”的程度。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在時下的行政體系和運行模式下,不發生“三公經費”難以想象。隻要行政機構在運行並履行職責,就必須發生成本支出,而且有些支出是無以避免的。招標採購局的“三公經費”預算為0,很明顯是一種正常但又非正常的現象。
所謂正常是可能現在的預算辦法和財務核算,是可以做到“賬面為零”的,比如吃喝費變成會議費或者培訓會,或由下屬單位或者服務對象買單,公車使用也可由企業承擔,實行“企購官用”的模式,至於考察參觀之類的行為,同樣可以“轉移支付”。據媒體報道,廣州市某局2010年的“三公”經費就被發現有兩個版本。數額多的那個版本,是作為內部信息參考提供給市人大的,數額超過1000萬元。而在官方網站公布的版本,則降到隻有不到500萬元。
這便是三公經費公開的真實狀況,技術性的處理使得財務公開成了誰比誰少的“數字游戲”,“零預算”不過是其中表現的形式之一。因此,三公經費為零不僅是個技術性問題,而是個制度性問題,暴露出公共財政經費不透明下可能存在的混亂。時下的“三公經費”公開制度設計困局在於,一是沒有參照指標,沒有校驗機制,使得公開信息的真實性無從判斷,也無法檢驗﹔二是沒有相應的監督和問責機制,從而對弄虛作假的沖動形不成抑制,使經費公開成了“自導自演”。
三公經費為零是對財務預算真實與準確的諷刺,其背后的制度約束和監督缺位,恐怕才是最值得拷問之處。如果三公經費的制度設計,僅限於“技術性公開”的話,那麼公開與不公開都沒多大差別,一項提升公信的舉措反倒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