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農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整個北方都即將進入採暖季。許多地方的老百姓質疑,去年以來煤炭價格一直在下降,為什麼供暖費標準卻雷打不動?多地供暖辦回應,雖然目前煤價約佔供暖成本的65%~70%,而且今年1~8月煤價下跌,但綜合各種因素,供暖成本依然高企。有學者指出,企業的供暖成本必須透明,並建立煤炭和供暖價格聯動機制。(10月20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和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企事業單位一樣,處在自然壟斷之下且深涉民生溫度的“土豪”們,似乎有訴不完的苦——上游價格上漲訴苦,上游價格下跌也訴苦,總而言之是苦不堪言,一肚子的牢騷。你在質疑煤炭價格跌跌不休但供暖費標準卻雷打不動,他卻喋喋不休細數人工成本、運輸費用、環保治理成本不斷上升,二者很難在同一個話語頻道中溝通對話。
不能否認人工成本、運輸費用、環保治理成本的上升,但是,佔供暖成本65%~70%的煤炭價格大幅下跌,不下調供暖價格,這本身是有問題的。而且,隨著供暖設施的技術升級,用工數量應該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市供暖面積逐年擴大,購買總量的增長將攤薄供暖原料之外的成本,為供暖企業提供更大的利潤面。這種情勢下,繼續維持堅挺的供暖價格沒有道理。
圍繞供暖價格,之所以民眾和供暖企業都不滿意,癥結明顯在於供暖成本不公開、不透明。其實,何止是供暖成本,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成本都存在不透明的問題,雖然在價格調整聽証過程中,有的會公開成本構成作為佐証,但這種公開並非第三方核查的結果,僅僅是公用企事業單位自說自話,讓人一頭霧水,更多具有象征性的價值。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打造透明政府、回應政府和公信政府﹔讓政府政策透明,讓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一定程度上講,打造透明的公用企事業單位,其要義一點也不遜於打造透明政府。而且,政府政策都要透明,處在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的公用企事業單位又怎麼能夠捂蓋子?
一方面,公用企事業單位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多實行政府定價,某種意義上反映著政府定價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譬如供熱企業,很多地方都有財政補貼。公共財政的理論下,納稅人應該對每一分稅款的去向與效益擁有知情權,供熱企業既然享受了財政補貼,就應該承擔公開資金使用的義務與責任。而且,在供熱成本不透明的前提下,財政補貼到底補多少才算合理,根本無從度量與考証。
與民生休戚相關的公用事業價格,有地方政府部門的身影在其中。從打造公信政府的目標出發,地方政府部門沒有必要面對民眾的質疑與不滿而為企業背書,相反,需要力推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成本公開透明,從而兼顧企業和居民雙方利益。就供暖而言,需要在成本透明的基礎上,建立煤炭和供暖價格聯動機制,以確保政府定價的公正性與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