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領導每每總結事故案件時,總不忘援用 “寧聽罵聲,不聽哭聲”這句話,以示痛定思痛,吸取教訓,防范未然。細細思忖,引發無限思考。
古語有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闭驗槊裥牡母惺茏蠲舾?、最細膩,民心的反映最直接、最樸素,才有順民意時的掌聲和逆民意時的罵聲。在網絡極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常常能聽到罵聲。聽罵聲就要思民怨,真正了解群眾不滿意的原因。應該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以及改革的不完善和發展的不平衡等等原因,也帶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重視和解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慢慢地積累成了不可消解的民怨。網絡上總結出當前群眾的十大民怨:高房價、貪污腐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法律制度的修改始終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物價高漲、看病難、應試教育、豆腐渣工程和面子工程、財政和官員財產不透明、百姓維權困難重重。其中,對中國社會最大危害當數貪污腐敗問題。嚴重的腐敗現象,消蝕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造成就業不公、司法不公、教育不公等諸多問題,使老百姓感受到自己的權利沒有得到尊重,許多方面甚至受到傷害。
“人不平則鳴,水不平則流”,群眾由此產生的抱怨並不可怕,相反,它是我們工作得失的檢驗,是改進工作的標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執政資源。2013年新春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共中央向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統一戰線廣大成員致辭時提出:“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敝醒爰o委書記王岐山組織主持反腐倡廉工作座談會向專家學者征求反腐意見和建議時,也要求與會專家學者說真話:“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更何況大家提的各種意見?”中央領導這麼強調聽罵聲,是了解民聲、把握民情的一種有效途徑,更是一種新的從政態度,體現了新一代領導人對人民群眾所思所想的重視和尊重,令人欣喜,使人振奮。
觀照時下社會一些罵聲,認真玩味思考,罵聲中仍飽含真情,蘊藏思想,寄予希望,更有期待。必須看到,罵聲有時是一種支持。老百姓願意罵,多少還有些“恨鐵不成鋼”,或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期待﹔哀莫大於心死,如果連罵的心思都沒有了,大概就屬於萬念俱灰,上訪、群體性事件必然接踵而來。罵聲有時是一種監督,一句忠告、幾句勸誡、一點牢騷,往往會在黨員干部面前形成一張“鏡子”,不僅反映出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而且能反映出群眾對我們有更高的要求。罵聲有時也透著一種民生,當群眾的罵聲傳來時,往往是群眾的需求出了問題,相應的工作沒有做到位。所以,對於黨員干部來說,既不能害怕罵聲,更不能不聽罵聲。網上的“罵聲”,要敢聽,更要善於聽。隻有聽得進,才能聽得懂。不要一聽到罵聲就暴跳如雷,是否善於聽罵聲,既是修養和境界的體現,更是責任的體現。隻有抱著聞過則喜的心態聽罵聲,才能從中聽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無論是清醒劑還是暖肚湯,都是至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這一理念,就要在罵聲中汲取教訓經驗,在罵聲中知民心暖民情,把罵聲轉化為前行的力量。
我們要懂得從罵聲中提煉民生,以民聲為突破口,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最直接的問題?!叭嗣駸釔凵?,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十個“更”,把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與人民群眾心中所思、心中所想、心中所願,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疊加在一起、匯聚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已經非常鮮明地為我們指明了奮斗的方向。
我們要在罵聲中推進公平正義。在工作中做到出於公心,明辨是非,敢於碰硬,做到問題早發現、早誡勉、早處理、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堅持在法律和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嚴格依紀依法履行職責,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使執紀辦案工作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樣的“寧聽罵聲,不聽哭聲”,最終無疑會贏得贊揚聲、感謝聲。
我們要在罵聲中堅決懲治腐敗。隻有動真格,才能贏得民心。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打鐵還需自身硬,抓“老虎”需要“鐵籠子”。這個籠子,就是制度,就是實招。隻有出實招,才能讓各級領導干部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這個實招,尤其要加強對一把手的監督,保証領導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權、權重不謀私。
我想,如果將“罵聲”當成“忠言”來聽、當作“良藥”來服,理性對待、虛心接受、立即改之,那麼,雖然起初聽到的是“罵聲”,但“罵聲”過后,贏來的必將是“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