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縣,普通群眾想找縣委書記、縣長有多難?一想到得提前通過工作人員預約,保安還會“設卡”,恐怕許多人會望而卻步。而在湖南郴州市桂陽縣,縣委書記、縣長的手機號碼和辦公室門牌向社會公布,群眾有問題可以撥打手機預約見面,還可以直接上門反映。縣委縣政府大樓這棟沒有圍牆的開放性建筑,讓群眾感到親切和溫暖,更折射出當地政府部門“開門辦公”的良好作風。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是群眾對於某些政府機關“衙門作風”的不滿和批評。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的辦公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然而,有的政府部門服務職能並沒有隨著辦公大樓“變高變大”而提升,反而讓到這裡辦事的人感到門更難進、人更難找、事更難辦。日前,新華社記者在廣西多個市轄城區政府採訪發現,辦公區均設有鐵門,若無預約和許可根本無法進入,工作人員常以多種理由搪塞、阻攔,有的甚至“見個基層干部,安檢堪比機場”。連中央媒體的記者突破鐵門都這麼難,當地群眾又如何進得去?
按說,政府辦公樓是方便老百姓辦事的地方,群眾有權知道政府部門的“門”該往哪裡進?事該由誰辦?如果政府部門連個牌子也不掛,或門牌掛得“霧裡看花”,群眾辦事摸不到門,找不到具體辦事人,又怎麼可能心平氣順?這種“難進的門”,說到底是權力在“躲貓貓”。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服務意識差、政務公開不足、監督渠道不暢,一些官員仍習慣於高高在上,樂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清閑官”、“逍遙官”。如果只是想著怕糾纏、嫌麻煩而將群眾拒之門外,官民之間必將形成“一道無形的牆”,隻會助長官僚主義和庸俗作風。
事實上,群眾要直接找領導反映情況,要麼是部門工作存在過失,侵害了群眾利益,抑或是遇到了棘手問題,需要領導出面協調。時下,許多地方設置了“市長信箱”、“縣長電話”和“政務微博”,官民的溝通方式確實多了。但是,對“找上門”的群眾應持什麼樣的態度?其實是政府部門作風的寫照。桂陽縣的做法給人深刻啟示:那就是開門辦公,把“群眾來說事情”看成是“送上門的社情民意”、“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和“送上門的發展點子”,把群眾的訴求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上門說事”的群眾便會越來越少。政府與群眾之間,領導與百姓之間,沒有了“隔心牆”,群眾怎能不滿意?社會又怎能不和諧?
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部門就是給群眾辦事的。正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我們是人民的政府,權力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門風”體現著作風,改作風必須改“門風”,多為群眾著想,多為群眾辦實事,群眾就會從心裡支持政府,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政於民才不會成為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