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最有名的農民,也可能是中國最富有爭議的農民。他是吳仁寶,江蘇華西村原黨委書記。3月18日,吳仁寶罹患肺癌醫治無效,在家中逝世,享年85歲(3月19日《新京報》)。
晚清重臣李鴻章曾經感慨自己,“半生名節,被后生輩描畫都盡”。無論喜不喜歡,都不得不承認,吳仁寶的這一生與中國改革開放、與中國新農村的發展緊緊地結合起來。
在歷史洪流中,吳仁寶不是設計者、不是理論者,他更多是改革者,是改革的一員“闖將”。正如人們評價蘇南的“醒得早、起得早、跑得快”,吳仁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吳仁寶雖然也說了一些警世哲言,但更打動人的是他的行動,是他的敢闖敢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別人跳忠字舞時,吳仁寶提出“多插一棵秧,多種一畝地”﹔當全國割資本主義尾巴時,吳仁寶帶領村民偷偷建農具加工廠﹔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包產到戶”在全國推開,可在1980年,吳仁寶就將全村600多畝良田交給30人耕種,開始實行勞動力轉移。在沒有成為“明星”之前,吳仁寶帶領華西村走自己的路,不受外界干擾。成為“明星”后,吳仁寶依然敢想敢試、敢闖敢干,“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沒有、私也沒有,要公私雙富有”,他堅持走共富的道路。
回望吳仁寶這一生,可以看到,在他身上最可貴的就是“甩開膀子”。吳仁寶不是聖人,不是完人,身上也存在缺點﹔吳仁寶做的一切,也不是無可非議,甚至有一些還存在極大爭議。但不管如何,他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他的夢想就是讓農村好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而且為了實現夢想,他敢想敢試、敢闖敢干。他走的是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人們能夠看到收獲的豐厚,卻無法看清前行的艱難。作為一個先行者,作為一個改革闖將,吳仁寶提供了一種啟示、一種借鑒以及另外一種可能。
“甩開膀子”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不僅要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才識,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更要有夙夜為公、勤勉不止的奉獻品質。“甩開膀子”常常通過敢想敢試、敢闖敢干表現出來,也正是因為有著“甩開膀子”的精神,吳仁寶才能始終先人一步、勇立潮頭,做成別人不願為、不敢為、不能為之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有千般不是,能夠始終“甩開膀子”,就足已寫入史冊,贏得社會尊重。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現在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來釋放紅利,更要強調“甩開膀子”的改革精神。如果說吳仁寶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改革更多是敢不敢走,是要突破意識形態的問題﹔那現在,還要疊加上如何走,更面臨著突破利益格局的問題。“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如果沒有“甩開膀子”的精神,不去趟歷史三峽,再“喊破嗓子”,改革也難有寸進。
吳仁寶走了,他的貢獻人們不會忘記﹔他的改革精神,人們也不會忘記。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像吳仁寶一樣,“甩開膀子”,敢想敢試、敢闖敢干,這是對吳仁寶老人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