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會議越來越多。會議一般都講究規格,請什麼人出席,由誰來致辭,誰講多長時間,等等,往往是會議主辦方煞費苦心的問題,因為這代表了會議的檔次,代表領導是否支持、是否重視。尤其是一些形式大於內容的會議,諸如發布會、紀念會等等,更會看見一些“嘉賓”(大多是方方面面的領導)走馬燈似地“致辭”。即使是在一些研討會、交流會等具有實質內容的會議上,以上情況也屢見不鮮。這種時候,往往講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人上臺去講了。
講話也是有規矩的。一般而言,職位高的領導先講,講話時間相應較長,職位低的如果講的時間超過職位高的,就會被認為不懂規矩,有“越位”之嫌。會后的新聞報道中,誰的話用了多少,也是參會發言者特別關注的事情。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重要講話”毫無實質內容,下面也會在聽得不耐煩時互相“開小會”,但由於關系到“領導尊嚴”,講話者依然會穩如泰山地滔滔不絕,之后,主持人也會說“十分重要”、“高屋建瓴”,要求與會者“深刻領會”、“認真落實”。
“講話也是一種待遇”,這是一些人認定的官場“規矩”。不管其對會議主題了解是深是淺,不管其發言是否具有實質意義,作為領導,關鍵在於“出鏡”、“發聲”。由於他們忙於“趕場”,不可能對所參加會議的主題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空話套話在所難免。常見的現象是:一些領導一邊抱怨“會議太多”,一邊又不知疲倦地頻頻“出鏡”,在臺上慷慨陳詞,考驗與會聽眾的耐受力。
講壇是傳授知識、切磋觀點、交流心得的地方,不應該成為名利場、權力的秀場。請敬畏講壇,還講壇一個清朗、嚴正的形象。誰還在把講話當待遇,誰還在走場說空話?請大家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