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30多個城市連日嚴重霧霾,北京尤甚。這強烈沖擊了輿論,各種不滿和自嘲涌上媒體和互聯網。面對灰沉沉、霧蒙蒙的城市天空,人們紛紛在問中國“怎麼了”以及該“怎麼辦”。
中國的環境污染仍在積累中,近年的治理雖有一定收效,但問題的嚴峻性沒有好轉。宏觀原因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仍未完成,基礎建設方興未艾。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工地,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且正在成為全球最活躍的“汽車王國”。中國生產全球70%的鋼鐵,約一半的水泥,這些情況使當下的中國不可能像西方一樣潔淨。
但近日的大氣污染確實敲響了警鐘。它在告訴我們當前的發展方式如果不做調整地繼續強化,它隻會窒息我們,我們走不到彼岸。
該如何做調整呢?這是中國最大的難題之一。因為發展是中國人民的權利和強烈願望,而擁有不被或少被污染的環境同樣是中國人民的強烈訴求。在中國當前的技術條件下,這兩者有很強的對立性,找到兩全其美辦法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隻能是個奢望。
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根本沒有能力為社會做決定,過去政府把一些污染的信息“低調處理”,代替民眾在發展和環保之間做選擇,但輿論不買這個賬,這導致了一些沖突。
政府今后需把圍繞環境污染的全部實情及時告知公眾,讓社會全程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和環保的關系很棘手,但在中國建立民主的過程中,它的到來也算恰逢其時。人民應當了解發展的重要性和守住環保底線的急迫性,這個艱難的取舍應通過真正民主的方式一路做出。
不顧環保或者嘴上說環保,實際上隻顧發展是蠻干﹔隻要環保別的什麼都不顧了,這是沖動甚至是說氣話。中國或者主動在兩者之間追求經過精心計算的平衡,或者忽左忽右,用反復的矯枉過正代價實現平衡。前一種做法顯然是聰明和更成熟的。
中國輿論當下喜歡各種偏激和聳動,往往朝一個方向轉起來就不顧其他,政府與其用行政干預“引導輿論”,不如把各種事實和利益關系都如實擺出來,讓輿論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內生出自我平衡的力量,隻有這樣的輿論才會自覺地被社會的總利益引導。
近一個時期輿論常把污染的怨氣撒向政府,這有一部分沒撒錯,但政府顯然不是環境污染的唯一責任方。環境問題之難,就難在它會觸動全社會的發展利益,隻要徹底改變前一階段政府遮遮掩掩的做法,把事情完全敞開,社會在“該沖誰撒氣”的問題上完全可以搞明白。
環境問題應完全回到環境問題上,避免政治在這裡若隱若現,節外生枝。它應當成為中國社會面對巨大難題時就事論事的真正嘗試和實踐,也應成為一個樣板。環境問題已經讓我們苦不堪言了,我們不應再讓政治攪進來折磨我們自己。
把環境問題的方方面面都搞得十分清楚之后,中國社會就可以靜下心來認真掂量,做我們到底要什麼,以及如何追求我們利益“極值”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