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再論 “摸著石頭過河”,不僅是對這一兩年一些模糊觀念的澄清,更是講清了在當前深化改革開放中我們亟須堅持的 “方法論”也即實踐論和唯物論。
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第一次提出“摸”論的,是陳雲同志。1980年12月16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開幕時,陳雲同志就說,改革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數天之后,在閉幕會上,小平同志表示完全同意陳雲同志意見,“這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
“摸”論甫一提出,就有人不同意,認為改革開放是一條涉及廣泛領域的“大河”,靠“摸著石頭過河”不行。針對這種議論,小平同志說話了,不少同志“不懂哲學,很需要從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陳雲同志則說,有人在報上批評“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但沒有講出道理來?!熬畔藵尽?,總是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我沒有放棄。
30多年過去了,批評 “摸”論,仍然“沒有講出道理來”,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方法論”問題乃至哲學問題,還是那樣具有現實針對性,而陳雲同志的不“放棄”,則依然應當是我們的堅持。
“摸”論是改革的實踐論。“總是先有事實,再有概念”,總是先有實踐,再有作為認識的“設計”,這條唯物論的反映論,在深化改革中尤其不能輕忘。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實踐早已証明,沒有試驗,就沒有政策﹔沒有“一點”的突破,就沒有全局的告捷﹔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共性。尤其重要的是,沒有在實踐中的“摸”,任何層面的改革設計都不會是 “人腦固有”或“天上掉下來”的,這正如小平同志在前一輪改革關鍵之時所批評的,“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就趕快改”。
“摸”論是改革的唯物論。人民創造歷史,群眾是改革的主體。改革開放的所有經驗,都是人民群眾首創的,都是人民群眾闖出來試出來的,“遍地英雄下夕煙”,所以才那樣生機勃勃,群眾不先把試驗搞起來,基層不先把局部的突破搞出來,怎麼全面地出經驗,又怎樣去“摸”規律,所以深化改革開放,仍然千萬不能忘記“堅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
有一種說法,以為“摸”論是“走到哪兒算哪兒”,似乎是一種實用主義或機會主義的策略。其實“摸”論是有明確方向的,這就是習近平同志強調的,“在方向問題上,必須頭腦清醒”﹔“摸”論核心在於“摸”規律,並不是細微末節、更不是表面現象﹔“摸”論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而后者則是前者的重要前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小河小溝可以摸,長江大河怎麼摸?以為“摸”論僅能處理簡單直觀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可以用,攻堅總成階段不適用。這種說法,在小平和陳雲同志初提“摸著石頭過河”時就有過,也就是當初陳雲同志說“沒有講出道理來”的那種論調。其實“石頭”有大有小,我們“摸”的並非只是鵝卵碎石。有智者雲,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摸”到的三塊最大的“石頭”,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可見積小石成大石,就是全局性、戰略性、宏觀性和規律性的。“摸”的每一大步,都和頂層設計緊緊結合,在改革進入深水區,進入“長江大河”時尤其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