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建設美麗中國’,仿佛沐浴在春風裡。”這是很多人學習十八大報告后的深切感受。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對每個人來說,多貢獻生態產品,就是為建設美麗中國出力。
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它主要指良好的生態環境,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放心食品、宜人氣候、舒適環境,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人人皆需消費,人人皆應保護,且人人皆可創造。比如,栽種一棵樹,就會改善水源、純淨空氣。再比如,選擇騎自行車出行,就能減少污染,改善環境。
追求天人合一,共享生態產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然而,時間到了今天,由於人類的劇烈活動,一些人缺乏生態文明理念,毀壞性開發、過度性消費、嚴重性浪費,導致蘇軾心中的生態美景變色、變味、變質。
君不見,一些重點水域出現重度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氣不斷增多,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正應驗了恩格斯《自然辯証法》裡的一句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生態環境的破壞,上負先賢、中毀自己、下愧子孫。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居住環境,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個人的付出,盡可能多地貢獻生態產品。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全面小康,更要人身健康﹔既要富強中國,也要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明。它倡導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清潔發展。隻有把生態文明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融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自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引導和幫助更多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多貢獻生態產品,貴在從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少用幾個塑料袋,多栽幾棵樹﹔少些碳排放量,多些綠色出行﹔少浪費不可再生資源,多開發再生資源……諸如此類,都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大好事,都是關乎環境友好、關乎當代幸福、關乎子孫發展的大作為。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生態產品,有你,有我,也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