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楊善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張君梅

2025年01月17日08:48    來源:學習時報

楊善洲(1927—2010年),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陡坡村人,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保山地委書記。在任時,他帶領干部群眾發展糧食生產、推廣科學種田、開展多種經營、實施小集鎮建設,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懈奮斗;退休后,他不愿坐享清福,到荒山禿嶺植樹造林,使幾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受到群眾的愛戴、好評。楊善洲是具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先進典型,他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生動詮釋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忠誠、干凈、擔當,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為政、干事、做人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楊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歡親力親為,沖在第一線,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保山壩建成“滇西糧倉”

1962年,施甸建縣,楊善洲從保山縣副縣長任上,調任施甸縣首任縣委書記。時值三年困難時期,群眾口糧非常緊張。如何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擺在了縣委班子面前。他走村串戶,訪貧問苦,苦苦思謀群眾吃飽飯的路子。縣委從現實條件出發,從“推廣良種、推行良法,坡改梯、改土增肥”著手,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努力解決群眾吃飯問題。楊善洲更是走到群眾中,帶著群眾抓生產,與群眾一起制作小麥包衣種,跟群眾一起檢驗“臺北8號”新品種的產量,在姚關公社進行改土換土試點,帶領大家開展坡改梯。

1977年3月,楊善洲任保山地委書記。為了抓好糧食生產,推廣機械化耕作與管理,保山地委作出了坡改梯,改條田,改秈稻為粳稻,種綠肥紅萍改良土壤,推行條播條栽等決定,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楊善洲的車上經常放著鋤頭,下鄉見到不規范的栽插現象,就要親自下田、下地去手把手示范。1978年,“京國92”雜交水稻在板橋樣板點試驗成功,楊善洲馬上組織五縣區的領導和群眾到板橋參觀學習,“京國92”在全區順利推廣,保山壩、施甸壩的水稻單產歷史性地跨越了千斤大關。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在全省一直排在第一,1980年引起了農業部的重視,全國農業現場會在保山召開,保山從此獲得了“滇西糧倉”的美譽。

不光要解決吃飯問題,還要解決用錢問題

1981年,國家農委下發《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指出:積極鼓勵和支持社員個人或合伙經營服務業、手工業、養殖業、運銷業等。于是,保山地委每年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如何總結經驗,充分發揮山區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加速發展商品經濟。

楊善洲認為,種一次茶葉,可收入幾十年,是解決老百姓致富的長久之計。他在施甸縣任縣委書記時,積累了種植茶葉的豐富經驗。所以,地委決定大力發展茶葉。他將施甸老麥樣板與昌寧保豐茶園的經驗相結合,把新茶園開墾與老茶園改造相結合,推廣梯地、深槽、多肥、密植、加強管理等先進技術,執行超交減稅政策、超交獎勵政策、利潤返還政策鼓勵發展茶葉生產。1981年至1987年,施甸的大尖山、昌寧的尼諾、隆陽的西湖、龍陵的小黑山等萬畝茶園建成,全區共發展茶葉50多萬畝,涌現出了大量的種茶典型,全區每人種茶收入在100元以上的生產隊就有2593個,占25%,許多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直以來,保山種植的甘蔗主要品種是羅漢甘蔗,產量低、成熟晚。為了改良品種,楊善洲帶領科技人員多次到外地考察。不久新品種就得以引進,昌寧縣的灣甸樣板、保山縣的潞江壩樣板成功以后,楊善洲召開全區蔗糖工作會,要求每個干部都要堅決抓實抓好發展蔗糖。由于廣大黨員干部思想統一,加上地委措施得力,保山的甘蔗種植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保山地區五個縣相繼發展甘蔗60余萬畝,建成了怒江、東風、舊城、灣甸等糖廠,蔗糖成了保山的支柱產業。

保山的芒寬公社地處怒江河谷,氣候炎熱、土地肥沃,利于咖啡生長。楊善洲任地委書記后,聽說芒寬有個農民朱自祥,因為在自留地種了咖啡,蓋起了一間瓦屋面樓房被批斗的事。1980年他親自到芒寬找到朱自祥,鼓勵他帶領農民在自留地大力發展咖啡。80年代初,芒寬的小粒咖啡由原來的幾十畝發展到近千畝,區域從壩區田地延伸到山坡荒地。1980年,全國咖啡生產現場會在保山召開,芒寬成為了全國的典型。直到今天,咖啡仍然給當地群眾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

1981年1月,楊善洲就農村小集鎮如何組織好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服務型行業等問題召開會議,要求全區每個公社必須以公社為中心,建設一個小集鎮,發揮公社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中心作用和對農村商品集散和流通的功能,繁榮搞活市場。隨后,一場孕育于板橋青龍街的小集鎮建設在全國率先展開,電器修理店、裁縫鋪、鐵匠鋪、面條店、糕點鋪、小飯館等上百家店鋪在板橋街開張營業,帶動了全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留得青山在人間

針對森林管護和造林存在的問題,1987年,在楊善洲的帶領下,地委辦在施甸縣開展了一次專題調查,實地查看3個林區和一萬多畝人工造林的長勢,分別同5個區、10多個鄉的干部、林業工作者和部分農民進行商討,交換意見,形成了關于繼續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問題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只有采取適合群眾要求和經濟發展的多種營林造林形式和對應措施,才能發揮山區的優勢,使荒山變林地,使山區群眾逐步走上造林養山、靠山致富的道路。

1988年,楊善洲正式退休。當時,組織安排他到省城昆明定居,但他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3月1日,大亮山林場指揮部、大亮山林場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楊善洲親任指揮長。3月8日,經過籌劃,楊善洲帶著施甸縣林業局抽調的17位同志,雇上騾馬,馱著帳篷、工具、糧食、鍋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風雨半年霜”的大亮山,拉開了植樹造林的序幕。

大亮山在施甸縣城東南44公里處,過去因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馬馱。經過楊善洲和干部職工及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大亮山的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蓄積量大幅提高。2009年4月,楊善洲將價值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并謝絕了當地政府的獎勵。他在臨終前還不忘叮囑林場負責人:“一定要把林場的收益按比例分給群眾,不能讓群眾吃虧。”

“一天講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在楊善洲的改革實踐中,真正做到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真正做到了“我們奮斗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園”。這是楊善洲堅守一輩子的理由,也是他奮斗一輩子的寫照,更是他留給黨員干部的寶貴精神財富。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