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上海解放初期何以開創經濟新秩序

劉海軍 房中

2025年01月09日08:41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上海解放初期何以開創經濟新秩序

陳云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今年是陳云誕辰120周年。上海解放后,國民黨及其背后的資本勢力不甘于軍事上的大潰敗,意圖在財經戰線上發起反攻。1949年7月,陳云臨危受命,赴上海主持全國財經會議,并主動亮劍、果斷出擊,在破舊、立新、筑基中實現上海經濟秩序的整體穩定,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共產黨不僅有能力取得軍事上、政治上的勝利,也有能力為新中國經濟“把舵護航”。

重拳出擊,打破舊秩序

解放初期的上海,面臨極其嚴峻、錯綜復雜的經濟斗爭形勢。

持續十多年的通貨膨脹、物資匱乏,讓國民黨發行的百元法幣購買力在新中國前夕急速下降:1937年可購兩頭牛,1938年可購一頭牛,1945年僅可購兩個雞蛋,到1949年連一粒米都買不到。同時,國民黨利用所謂的金圓券改革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導致一些人心有余悸,對新政權持懷疑態度、對人民幣持貶值預期。投機資本借勢叫囂:“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p>

面對挑戰,陳云聯合人民政府接連出擊:

一是拋售銀圓對沖。僅1949年6月5日,就投放10萬銀圓,對沖市場上的銀圓暴漲。當時,上海私營銀行或錢莊超過200家,零散的投機分子更是難以計數。由于投機勢力“異常強大”,相關措施取得的成效有限。

二是打通人民幣流通渠道。陳云主張,“銀圓之戰”作為經濟之戰,應發揮市場的作用。為此,人民政府開辟了一系列人民幣流通渠道,增加使用場景、提升本幣地位,包括鐵路運輸、稅收、市政公用等領域必須使用人民幣。

三是搗毀“投機大本營”。為從根源上消滅投機勢力,陳云專門起草指示文件并認可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決定。1949年6月10日,直接抓捕銀圓投機分子200余人,查抄黃金3000多兩、銀圓近4萬枚、人民幣1000多萬元,還有大量美元和重要物資。

投機資本不甘心“銀圓之戰”失敗,又轉向流通領域,“兩白一黑”問題洶涌而至?!皟砂住碧刂复竺缀兔藁?,“一黑”指的是煤炭。面對通脹來襲,陳云采取“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的策略,指示(密電)貿易公司分三輪統一拋售糧食、紗布等重要物資。同時,通過金融手段回籠貨幣、平抑物價,通過行政手段查處違法違規的地下錢莊、商號和私營行莊,抽空投機資本的資金池。

這一系列綜合舉措一舉結束了上海持續十多年的通貨膨脹局面,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與投機資本相互媾和的局面,為開創上海經濟新秩序創造了條件。

提振生產,開辟新局面

陳云敏銳地意識到,要長期穩定上海經濟形勢,必須在“廢墟”上孕育新秩序,以提振生產。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他提出了“協調各方、統籌部署”的工作思路,進一步發揮新中國的制度優勢、治理優勢。

第一,以“交通網”培育“市場網”。

交通是經濟的杠桿,上海解放初期的問題,是“有無大米,有無棉花”,其中的關鍵在于“有無運力”。當時的上海,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人口超過430萬,是第二名天津人口的2.5倍。只有建立起四通八達的運輸網,才能負擔起龐大的物資壓力,才能推動貿易市場的發展。

陳云針對上海水陸交通現狀,制定了三大政策:一是以人民軍隊為保障、以群眾動員為支撐,快速修復國民黨遺棄、破壞的鐵路、汽車、船舶等運力,有效盤活交通運力存量;二是聯合個體和私營交通,建設交通聯運網絡,擴充交通運力;三是組織華東財委設立交通專門機構,統籌華東交通調度、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并配合中央交通部整合長江運力。

疏通水陸交通網,上海與周邊地區的貿易成為可能,以上海為核心的貿易市場得以逐步活躍起來。1952年4月至5月,上海舉辦了歷時13天的華東土產貿易會,正是發揮了交通網對市場網的杠桿效應。

第二,以“新金融”支援“新生產”。

先看公債發行。新中國第一筆國債,又被譽為“勝利折實公債”,就是在穩定上海經濟秩序期間發行的。陳云負責擬定《華東地區發行人民公債條例(草案)》,科學指導上海及華東其他城市的公債發行。上海作為金融中心,不辱使命地承擔了3000萬份的公債額,占全國公債額的近1/3。

再看資金貸款。當時,“許多大、中廠負債多,難以維持,要求貸款,否則有大批倒閉之險”。為了重整、恢復上海工商業,陳云指示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如紡織、交通運輸等)予以資金貸款,并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資金蓄水池,吸納居民存款。截至1950年9月,對上海私營工商業的資金支持超3600億元(舊幣),有力推動了上海原有生產力的恢復以及新生產力的發展壯大。

接著看稅制改革。陳云把稅收視作新中國財政的“第一個籌碼”,指導了新中國稅收制度的建立完善。針對上海及全國面臨的赤字局面,他鄭重提出“統一財稅、完善管理、開源節流”等政策,實現“接近收支平衡”,提升政府財政能力,確保經濟穩健發展。

第三,以“人才化”推動“工業化”。

延安時期,陳云曾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49年12月,陳云在全國鋼鐵會議上明確指出,“技術人員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他還進一步結合上海解放初期的現實狀況,制定了三條人才政策:

一是舊職員技能提升?!艾F在是我們管理國家”,舊職員“這個包袱不能不背,不能光從財政上著想”。陳云提出對舊職員采取留用、培訓、轉業和改造等政策,維系生產、減少失業、穩定市場。在陳云的指示下,上海接收舊職員4萬余人,依據舊職員的工作能力、采取量才適用的方式:接近85%的舊職員直接安排了工作崗位、學習機會,剩下的舊職員(除個別極端分子外)基本得到了轉業、遣返等合理安排。

二是提升工人政治覺悟。陳云強調,要發揚上海工人的革命傳統,“多辦學習班,上大課”,指導工人從整體利益出發、推動勞資兩利,為公私兼顧奠定階級基礎。

三是建設人才蓄水池。通過擴大社會生產來吸納失業人口,發揮國家“加工訂貨”“以工代賑”的積極作用。據統計,僅1950年至1951年間,上海實施“以工代賑”工程200余項。與之相伴,上海新增職工40余萬,其中包括大量的工業技術類、財經管理類人才。

夯實基礎,催生新變革

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僅面臨穩定物價、恢復生產的緊迫任務,還肩負“引領新中國經濟向新民主主義轉變、最終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課題。陳云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宏觀、微觀等手段,構筑“五大基石”,積極發揮上海經濟中心的輻射效應和引領作用。

第一,打破舊的城鄉格局,建設城鄉互通基礎。

上海解放初期,受國民黨軍事封鎖與投機資本物資壟斷影響,上海城鄉之間、上海與周邊城鄉之間處于相對隔離狀態,城鄉、城際貿易困難。陳云高度重視“內部貿易自由”在開創經濟新秩序中的重大意義。

在《克服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中,陳云明確批判城鄉貿易的封鎖狀況,直言這種狀況對農民、城市勞動者以及國家建設“完全是有害無利”。他主張“城鄉兼顧、農工互助”,依托私營與國營的合作,激活城鄉廣闊的生產消費市場,建設工農產品交易平臺。

第二,推動上海工業發展,建設城市工業基礎。

提振工業是開創經濟新秩序的關鍵舉措。1949年10月,陳云兼任重工業部部長,進一步規劃和指導上海工業發展。

如注重工業結構協調。新中國初期,工業結構嚴重失調。以上海為例,輕工業產值占比超75%,重工業嚴重滯后。經過3年建設,上海重工業的年均增長率超50%,系上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的2倍;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更是接近翻倍,為全國工業化源源不斷地提供電力、鋼材、水泥、紡織、機械設備和汽車配件等工業產品。

如注重工業發展自主。陳云主張關鍵機械設備(紡織類、鋼材類等)必須逐步擺脫對西方國家的嚴重依賴,為新中國獨立自主的發展創造工業條件。

如注重加強政府領導。1951年7月,陳云在統戰部工商聯工作會議上對加強政府領導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明確加強領導就是加強國營經濟和國家計劃的領導,統一黨的政策領導是前提、是核心,并倡導成立全國工商聯,推動、協調經濟改組等。

第三,統籌組建財政機構,建設金融體系基礎。

在金融治理理念上,陳云提出金融治理必須秉承全局觀念,號召財經工作者自覺規避局部思維和本位主義,明確指出“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分散使用力量,就不能應付這個局面”;在金融機構職能上,陳云主張積極發揮中國人民銀行的總調度職能,包括對外匯、國庫、現金、稅收的調度等;在金融發展方向上,陳云提出一系列創造性觀點,如集中財力開展工業建設、“黨要管預算”等。

第四,統一調度重要物資,建設計劃生產基礎。

陳云高度重視中財委在調配、組織全國重要物資的重大作用,并擔任全國倉庫物資清理調配委員會主任。他結合群眾需求、市場狀況,對內提出“中財委從全國各地調集物資”。

以糧食的全國統一調度為例:1949年7月,陳云主持五大區(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財經領導干部大會,提出從東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往上海運糧,解決上海嚴峻的糧食問題。當時,上海僅有20余天的存糧。經陳云統一籌劃,華東各地率先行動,江蘇的早稻米第一時間運往上海,浙江、安徽兩地隨即展開調糧。從8月開始,為進一步增加糧食供應,中財委從東北、華中、四川統一調集糧食4億多斤。到1950年上半年,上海掌握的糧食達到十幾億斤,足以支撐一年半的糧食需求。

同時,陳云對外主張“桐油、絲、茶葉等重要土產的出口,也要由中財委管起來”。在全國海關工作人員代表座談會上,陳云進一步提出對海關制度開展“大變革”,要求推動“建設人民的新海關”。

第五,推動公私合營發展,建設公有經濟基礎。

“引領新中國經濟向新民主主義轉變、最終向社會主義過渡”,離不開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陳云在穩定上海經濟秩序之時,充分意識到國營經濟的重要作用。他不失時機地推動公私合營,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奠定了所有制基礎。

在產銷端,協調公私企業關系。通過加工訂貨推動私營工商業的生產恢復,為私營工商業融入國家計劃生產開通渠道。在資金端,以國家貸款幫助私營企業擺脫資金周轉難題。這也是國家入股私營工商業的渠道之一。在管理端,加強私營工商業的職工培訓,號召改善經營方法、提升管理能力,并結合市場需求引導私營工商業的產能、克服生產的盲目性。

1950年,由榮毅仁負責經營的上海申新紡織公司,在人民銀行和國營經濟的幫助下,逐步解決資金困難和產銷問題,實現生產的恢復發展與經營管理的效率提升。

(作者分別為華東師范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陳云紀念館陳列編研部主任、全國陳云思想生平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